中国水星消息(信息员 江金文) 浦江县位于浙江省中部,山川灵秀,人文荟萃,素有“书画之乡”“水晶玻璃之都”之称,绗缝、纺织、锁具、水晶加工业发达,城乡需水量较大。该县于2001年开始着手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当时浦江县县委、县政府编制了城乡供水总体规划,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第一个工程—黄治供水工程。投资1200万,铺设12公里的DN400供水管道实现向黄宅、治平镇区的城乡一体供水。囿于当时供水水源、制水能力、管网配套规模等情况的限制,实际受益村镇及人口很少,可以说收效甚微。2005年8月,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切实解决千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在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成立了浦江县甘泉工程领导小组。随着浦江县甘泉工程的实施、仙华水库的建成和仙华水厂的投入运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日新月异。到2008年底,城乡供水面积达120平方公里,铺设城乡供水管道近280公里,解决了148个行政村约16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对于受益村而言,老百姓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身体健康得到保障,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城乡供水一体化成为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供水企业而言,农村的供水市场是一块不可不夺的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用长远的眼光来量,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良性投资,不管是从社会效益和长远的经济利益来说,都是必夺之地,也是供水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然而,不可否认,由于某些村镇片面追求速度、政绩等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管道的安装质量监督、管材的匹配、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总表制带来的水费收缴难等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浦江县自来水公司,而这些问题,只能由作为公益型企业的自来水公司来直面解决。
首先面临的是管道安装质量、管材匹配及质量的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初期,由于村民对安全饮用水的愿望迫切,要求城乡供水的村庄很多,有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的村镇都急着上马建设。在管道施工管理中片面追求进度,放松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工程完成了,水也通了,过不了一年,村内管道漏损逐月增加。造成漏损增加的原因,其一是安装质量上不过关。PE管道安装时的热熔器温度选择不正确,导致管道与配件粘连度不够,接口松脱,甚至发现一村内私接两条材质不同的管道(PE\PPR)用水的情况,造成接头漏水;其二是因为工程采用乡镇村招投标,甚至村干部自行承包,监管不到位。建设中出现管道埋深不够的现象,车辆碾压、重物堆放等致使管道开裂、断裂漏水。还有某些村镇,私购DN25的非标水表用于安装村内分户表,造成计量严重失准;私请社会上的安装队伍铺设村内管网,造成管网布局不合理,管道材质及安装质量低下,造成漏水损失。这些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村镇供水的安全稳定。针对这一现象,该县自来水公司也在06年底配合甘泉办加以制度完善,对项目村管网实行统一安装并加强监督,规范试压验收程序。发现漏水疑点,检漏人员及时到位,查出一个堵漏一个,力求不留隐患,在控制漏损上取得一定成效。
第二是建后运行管理难。
1、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项目村,集体经济有强有弱,管理上也有强有弱。村内自来水管理人员及时配备,管理制度到位的几个项目村,从专人负责、户表建档到抄表员、修理员落实步步到位,村民自觉缴纳水费,用水秩序井然;管理跟不上的村,户表不清,管理混乱,管道漏了放任自流没人修,抄表期限到了拖拖拉拉跟不上,有的甚至连水费单子都没人收。
2、村民依法用水观念淡薄,随意开启消火栓违规用水
绵延至各个村镇的近150公里的城乡供水管道,大多铺设于乡村阡陌之间,为了村民的消防安全,每个村庄及村庄附近都安装有公共消火栓。由于村民用水意识淡薄,每逢夏日或缺水时节,随意开启消火栓取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开启消火栓灌溉农田、放水养鱼、冲洗村塘、开着拖拉机拉水,让人瞠目结舌。由于交通不便且路途遥远,等稽查人员赶到现场,当事人早已逃之夭夭,进一步取证和处置就变得很困难。稽查人员为此经常守夜蹲点,像侦查破案似的,很是辛苦。而且现在大多村庄都有护村队,等你找到证据没收违法工具时,往往整个护村队人员都到齐了,短兵相接,现场处理起来会更复杂。
3、村镇规划未到位,变更随意性大,对城乡管网安全构成威胁。
村镇规划没有最终形成,影响城乡一体供水管道安全和人身安全。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镇道路建设、绿化、房屋迁建等建设活动频繁,建成的地下供水管道被压占、扯裂、挖断的很多。浦江经济开发区内的某个园中村就涉及到压占DN300供水管道建房的案例,倘若房屋建成,不堪重负的管道断裂,强水流冲垮房屋危及人身安全可如何是好,幸好及时发现,避免一起安全隐患的发生。
4、供水区域广,维修管理不便。
维修管理不便,也是村镇供水要克服的一个难点。抢修人员赶往最远的供水点抢修,在曲曲弯弯的乡村小道上,单是在路途上就要花掉40余分钟,快速反应就无从谈起了。好在村镇区域的第二个营业所郑宅营业所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近年来,浦江水司也加大对违规用水、私自取水的打击力度,与当地乡镇协调沟通,理顺关系,取得支持。同时加强对用水行为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媒体宣传水法律法规,走村串巷,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展板进超市入村镇巡展,普及用水常识,倡导科学、规范用水。对于村内频繁的建设活动,要求所在地营业所经常巡查,及时了解区片供水情况,抄表人员留意村内户表变化情况。针对村内消火栓管理难的问题,2009年始,新审批城乡供水项目村的消火栓由村委会提出申请安装,签订管理协议,日常管理由村委会负责,并实施装表计量。
第三是村镇水费收缴难。
水费收缴难一直是困扰供水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城区的一户一表改造缓解了水费收缴难的问题,现在又出来一个农村收费难。按照浦江县甘泉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城乡供水项目村一律以装总表的模式建设,总表大都采用DN25或DN50口径,分表一律为DN15口径。由于大、小水表本身计量的误差和管道暗漏、漏表、黑表等情况,致使某些总表与分表吨数相差悬殊,水费分摊出现矛盾,最后拒绝交水费,或只意愿交分表上的吨数。这些都与城区总表分表户出现的用水矛盾无异。
在供水近40年的城区,水是商品的观念逐渐被大多数用户所接受,但是在城乡供水受益的农村,水是商品的观念依旧比较淡薄。某些村还存在水费收缴到村后私自用于其他用途,导致整个村的水费数月不按时交纳;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庄,村委会先垫付总表水费,几个月甚至半年不到分户表内抄表,导致抄见时户表总表读数严重不符,户表内有漏水现象也未能及时发现。
在农村收费管理中,尤其是漏表和黑表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自来水公司只抄到总表,分户表的拆装等管理都由村委负责。因某些村委重建设,轻管理,村内分户表的档案建立不健全,管理出现疏漏,有些用户私接户表而未经过村委同意或未告知,水表用的是市场上的二三十元的非标表,长期用水而不抄表;还有户表水表口径选择不正确,大表小流量等,造成总表分表用水严重不符。
每到月末月初水费收缴之时,总要处理不少水费拖欠严重的项目村,去沟通、去协调、去中止供水、既唱红脸又唱白脸,软硬兼施,仍然收效甚微。有句话很形象,每个月就像割韭菜,这边割完,那边又冒出来了。
经过分析,总的焦点还是集中到“一户一表”的问题上,虽然农村总表制也有其利的方面,权衡利弊,还是决定走农村“一户一表”改造的路子,并到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取得成功的上虞水司学习取经。为此,该县2009年新建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村一律施行了“一户一表”。同时,浦江水司也将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村的“一户一表”改造试点工作列入重点工作。目前试点的两个村庄反响良好,村委、村民十分支持农村“一户一表”改造。浦江水司还要求当地营业所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村村内抄表员的抄表指导,加大对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村的技术支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笔者认为,城乡一体供水模式根据当地特点,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模式:
1、采用趸售的模式,也就是类似批发供给的形式,在乡镇村区域主管道上安装总表计量,水费计算到总表。乡镇村内的分总表均由当地负责管理和收缴,双方协议一个合理的水量返点率,水量返点后按正常水价结算水费。
2、经济有条件好、管理制度健全的村可采用总表制供水。
3、经济条件不好、管理制度健全有难度的还是干脆实行一户一表为好。
另外,有几点不成熟的观点,一是城乡供水要量力而行,大于自身的供水规模、地域条件、供水环境、管理能力等等去一味的追求政绩、追求民心工程不可取,这里有个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关乎到供水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最理想的状态是成熟一片改善一片一体化一片,当然,一体化进度越快越好,也是供水人及老百姓希望的盼望的。但不要忘记,十七大报告里纠正了先前的一句口号性的词语“又快又好”,改成了“又好又快”,这其实就是的有力阐述。水司恐怕不能决定一体化的进程,但至少可以建议相关部门科学的发展供水事业。第二点是要重视挖掘和发挥当地乡镇的力量。沟通和协调好当地乡镇,对村镇供水管理工作帮助很大,不论是违规用水的查处、管道安装的政策处理还是水费的催缴,乡镇和水司共同出面办事,效果会更好。第三点是要利用好法律武器维持正常的供用水秩序,并借势做好教育宣传。违规用水不是常常能取到有力的证据,一旦手续齐备,取证程序到位,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姑息迁就。但还是得留点台阶给当事人下,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和谐也是供用水秩序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浦江水司在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几点粗陋的解决办法,不够全面和具体,且这当中也存在异议,比如消火栓前安装计量器具了是不是就默认了可以使用消火栓?应该说,这仅仅是一个措施,但消火栓管理的本质是不变的。还有村委会有义务来管理消火栓吗?农村水费收费员用工性质等等。这些实际问题或许已有最佳解决方案,恳望兄弟水司及专家能给予指点和帮助,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