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分管水利副县长陈明迪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十一五”农村改水情况:
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1.2亿元,解决了146个村近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县饮水安全村和人口达到296个村40.3万人,占全县总村(居、社区)数的97.6%和总人口数的98%。
按照“十一五”规划,政府要用5年时间,投入1.4亿元,解决15.3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让全县35.78万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解决,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这个目标,在长潭水库引水工程的保障下,于今年9月提前实现。县委书记柯昕野指示,一鼓作气,年底前,让最后7个村的群众全部喝上自来水。
“ 十一五”期间,我县投入4.2亿元,内挖外引,不仅彻底解决了全县60多万人的吃水难题,而且到年底,全县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内挖外引 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光倒流。
2009年12月29日,一个玉环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投资2.63亿元的玉环境外引水工程迎来了全面竣工,这一天,也正是工程试通水一周年,1200万吨源自黄岩长潭水库的汩汩清水奔流42公里,横跨玉环、温岭两县市的6个乡镇,源源不断地流进千家万户,60万海岛居民一举解“渴”。
县委书记柯昕野激动地说:“这是我县供水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长期制约玉环发展的用水瓶颈已经破解,玉环人民历史性地告别了‘缺水时代’!”
没有人比董建勤更理解这句话的份量。接掌县自来水公司13年,玉环人民为水所困,几届政府为水不懈努力,历任领导为水殚精竭虑,他都是最真切的见证人。
玉环是资源性缺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20立方米,不到浙江省平均水平的20%,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天吃水。每到干旱季节,缺水就成为玉环头等重要的民生难题。找水,也成了每届政府首当其冲的民生工程。
为了加强水源建设,玉环投入1.5亿元在2001年建成全县最大的小一型水库——里墩水库,每年新增蓄水551万立方米。2004年,投资6000万元的东风引水渠道投入使用,使坎门惟一的双庙水库增加蓄水60万立方米。随后,政府又投入7700多万元对全县的饮用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清淤扩容,使全县11座小一型饮用水库的蓄水量增加到1830万立方米。
但是天公不作美,连年的旱情让玉环基本无水可蓄。而即使在正常年份,这样的蓄水量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万难中的玉环,做出了一项不得已的选择,亦在无意间创下了供水史上史无前例的新举——跨海,船运,向温州买水。
在温州水务集团的支持下,2003年至2007年,玉环3次向温州买水1000万吨,日最高买水量达到1.8万吨,11艘3000吨级的油轮往返于温州杨府山码头与玉环大麦屿港码头。长途辗转而来的水成本高达每吨15元,县财政为此补贴了7000多万元。也从那时起,居民用水开始实行阶梯式水价。
玉环尝试过人工降雨,启动了海水淡化。为解决海岛鸡山乡5000多居民的吃水难,2007年县政府投资建起一座日产300吨的海水淡化水厂;在旱情严重的2008年,每天,2000多吨华能玉环电厂自产的海水淡化水输入全县管网。
而这对于日用水量达到6万多吨的玉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向黄岩长潭水库引水,成为玉环解决近中期吃水难题的根本之举。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4月19日,作为台州市二期供水工程的子工程,玉环境外引水工程开工。2008年11月底,境外引水工程管线全面贯通,比计划工期提前半年。
2008年12月29日,引水管网一切调试妥当,当清澈甘甜的长潭水一路奔袭引入玉环供水管网时,负责开闸的坎门水厂厂长卢祥国突然手腕一转,将潺潺清流引向了前往坎门的管道,“坎门人民没喝过这样纯净的水。这次,我要让他们第一个喝,痛快地喝!”
农村改水 全县100%人口喝上放心水
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陈明迪多次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农村改水情况。每次会议,人大代表都对农村饮用水安全表示了深切的关注,要求政府加紧农村改水,提高全县人口安全饮水的覆盖面。
当时的现实是,至2005年,玉环尚有50%的村未通自来水,涉及人口19.1万,已通水村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供水质量达不到安全标准。因为大量的农村群众与外来人员直接饮用受到污染的地表水,当年玉环肠道传染病高达250例。
县改水办主任高全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5年间,坎门、楚门、清港、沙门4个水厂扩建增容,使县自来水公司的日制水能力从7万吨提高到10.7万吨。新铺设的136公里供水主干管和改造的130多公里旧管网,像一条条生命血管遍布全县9个陆上乡镇和街道。在供水管网无法延伸到的山区、海岛边远村庄,16个村级水厂被建成。8座高位提水泵站的建成,让玉城、坎门、大麦屿的4万多高位群众解决了长期喝不上自来水的困境。
数字的背后,是一幕幕令人心酸而又欢欣鼓舞的场面。
2009年9月,海山乡茅坦村余金梅老人家中接通了自来水。月初,一条1800多米的引水管道横贯乐清湾海底,将自来水送上我县最后一个未通自来水的海岛——海山,岛上600余名群众家家都可喝上自来水。70多岁的余金梅老人用力拧开水龙头,水花喷溅而出,犹如老人的心花怒放:“我们祖祖辈辈挑水、储水,为了水,不知吃了多少苦。今天终于吃上了这么清甜的自来水,真是好福气啊!”
2010年1月21日,施工人员3年艰辛铺就、长达17公里的坎门高位管线全部连通完毕。这张全新的供水管网,穿连在坎门各个山丘,让3.5万高位群众的吃水难题迎刃而解。
坎门西头顶居民李爱琴20多年如一日每天凌晨3时早起到3公里以外的水井排队挑水,这年春节,她终于舒舒坦坦地睡了个安稳觉,“看着家里的水龙头,轻轻一拧,清洌洌的水就‘哗哗’地流出来,真是一种幸福啊!”
这天起,县消防官兵结束了长达58年给坎门高位群众送水的神圣使命;这天起,珍贵的水票、如龙的取水队伍成为记忆;这天起,五花八门的储水用具被搁置起来。
“家里的水桶都成杂物了,家家户户楼顶的水塔是不是也该拆了?”一位名叫“青麦”的网友欣喜地问。
结语
2007年,玉环被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评为全国农村改水工作示范县。
迫于干渴之苦的玉环,在解决民生难题的征程中,同时让城乡一体化供水的进程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
2010年1月,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现场会在玉环举行。令同行赞叹的是,当他们还在城镇推进供水一体化时,玉环的供水管网不仅全面延伸到了村级,而且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全县一户一表率达85%,2.6万用户、8万多群众受益。
董建勤深有感触地说,这得益于有力的政策。在玉环,“改水到哪里,部门服务和资金配套跟到哪里”深入民心,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5年来,县财政投入7400多万元,上级拨款1000万元,带动民间自筹资金达到360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农村改水工程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