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门市以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生态治理等为重点,实施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项目,有力地推动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10万农村人喝上放心水
“昔日吃水真发愁,今日甜水自来流。民心工程政策好,幸福生活在后头。”饮水安全成为移民乡群众致富的重要基础。自2001年以来,玉门市严格按照“移的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工作战略构想,积极争取国家投资4511万元,重点加快移民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改善移民群众生活条件,特别是把长期以来吃水难问题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积极向上争取饮水安全项目,水利部门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新建了小金湾东乡族乡、柳湖乡、独山子东乡族乡和六墩滩乡等四项集中式供水工程,完成总投资1619万元,解决了2.07万移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玉门市累计建成供水工程67处,使全市115个村9.77万人的用上了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
2400多万元投资水利设施
为提升城乡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保障能力,玉门市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水利投资的机遇,先后争取落实了赤金峡水库出险加固、条湖水库除险加固、青山水库除险加固和赤花大闸除险加固等重点项目,工程总投资2485万元。特别是青山水库出险加固项目,彻底消除了多年来水库带病运行的事故隐患,是该市首次跨区域和流域管理权限争取到的第一个水利项目,该项目的按期竣工,为下游5300人和1.6万亩耕地的用水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对灌区渠道及田间配套水利设施进行了清淤维修,确保了输水畅通,成功抵御了50年不遇特大雪灾,顺利度过了夏灌“卡脖子”旱期,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确保防汛和蓄水安全。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
“治理一块水土、修复一片生态、培育一项产业、造福一片百姓”。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戈壁荒漠占总面积的70%,干旱、少雨、沙尘暴频发,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近年来,该市把发展生态水利摆在重要位置,先后争取落实昌马水库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市区城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东线风沙口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等一大批生态治理项目。实施了甘海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工程,连续6年,累计向甘海子调水1.43亿立方米,恢复天然植被105万亩,水域面积667平方公里,使干涸10年的甘海子重现生机。同时,编制了《玉门市水土保持规划》、《玉门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等规划15个,依法划定重点预防保护区27个、重点监督区14个、重点治理区16个,制定了预防、监督和治理措施。至目前,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有力地推动了绿色生态玉门建设,走出了一条“以水治水、以水养水、以水助水”的生态路。
地下水提取量年减少500万立方
多年来,农业用水紧缺和水费征收难一直是制约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瓶颈”。2008年,玉门市按照地下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刷卡抽水、按方收费、超定额加价”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完成1169眼机电井智能水表安装工程的基础上,成立了5个地下水资源管理站,设置了水资源费征缴大厅,建立起取水计量智能管理系统,完善用水户水费电子帐目,将分水配水、出售水票、征收水费、公开水务、调解水事纠纷等工作统一收归大厅办理,实现了“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大厅化解,水帐在村组公开”。同时,以管理站为单位,面向社会聘请40名“水事监督员”,开展限时服务、定期巡检和联动执法,有效破解了地下水管理难题,遏制了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2009年,全市地下水提取量较上年减少近500万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