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交汇地带,北部沙漠占区域面积的一半以上,节水对这个城市来说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全面实施和推进,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日前,记者来到城区部分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点进行了采访。医院里的“小工厂”
走进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的节水控制室,轰鸣的机器声让人感觉来到了某个工厂。记者看到,污水处理设备一一被隔开,医院的全部污水都通过这些机器的处理,最后被再次利用。控制室负责人介绍说,医院每天的用水量特别大,特别是冲厕用水和绿化浇灌,浪费了不少水,2008年医院投资470万元建成了这套污水处理系统,现在日处理生活污水320立方米,年处理污水12万立方米,中水回用7.3万立方米,年节约水费30万元,节约城市管网占用费和排污费18万元。中水回用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改善了用水环境,净化了空气质量。学校里的“节水经”
市卫生学校是一所拥有几千人、绿化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大单位,平时的用水量不言而喻。而他们却有自己的“节水经”。2005年前,学校在未采用节水措施时,每年的用水量达30万方,还不包括学校35.2亩的近10万方绿化灌溉用水,水费达到学校经费开支的10%。为了节约经费和用水,学校实验性地在部分水厕安装了几套红外控制节水器,通过3个月记录对比,用水量明显下降,节水效果明显。后来学校在所有新基建项目上,均安装节水设施。
记者在该校的浴室、开水房和洗衣房看到,所有的用水输出管道上都安装了刷卡取水设备,无论是教职工、学生,还是家属洗浴、打开水均采用刷卡取水,取卡停止供水,用水以秒流量计费,因“用水计费到人”,促成了师生自觉节水。学校考虑到大量的洗澡、洗衣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建成了中水回用系统,将污水回收,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环节,使其转化为标准的中水,再将处理后的中水打入储水箱,用于冲厕、绿化灌溉和操场浇洒。在校园绿化灌溉上,学校更有着自己的招数。学校负责人介绍说,校园现有草坪、树木、花圃等绿化面积35.2亩,为了解决学校绿化灌溉,投资埋置了531米滴灌管道,对成行成列的树木采用滴灌方式进行定时定量灌溉,对于零星分布的树木和花草,采用个别灌溉,对草坪采用喷灌,做到了循环用水和再次节水。节约出来的水效益
青啤武威公司是一家生产啤酒、麦芽、饮料为一体的外商投资企业,也是我市综合性酿酒支柱企业。啤酒生产用水量较大,节水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公司大力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制定并完善了用水考核制度,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啤酒生产用水单耗由过去的12立方米降至目前的7立方米,年节水达30万立方米左右。
在青啤公司记者看到,各项用水管理制度得到了一一完善和细化。其中一项制度是将各种消耗指标量化分解,并将工作目标纳入车间考核内容,直接与车间负责人工资挂钩,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公司负责人介绍说,2000年投入670万元引进国内先进的SBR法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进行了改造。2007年,公司又投资60万元,完成了对包装、预洗瓶车间和附近168户居民生活污水的回收,使所有污水在排入市政管网以前,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并实现了达标排放,公司将处理达标的中水部分回用于冲厕、绿化、瓶子场地面喷洒等。目前,企业水的重复使用率已达到40%左右,还做到了对“三废”的达标排放,真正实现节水、增效、环保的“三赢”局面。争做生命之源的呵护者
节水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军营也不例外。近年来,驻武某部队积极贯彻落实关于节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官兵节水思想观念,完善营区节水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利用中水绿化美化营区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5年,该部队成立了节水管理领导小组,筹集资金350万元建起了营区污水处理站,建设了中水回用配套工程,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营区绿化、冲厕所、浇灌营院花草树木及田块、清洁拖地、清洗车辆等。记者看到,在官兵浴室和洗漱间安装了智能电控节水设备,每个用水单位安装了计量水表,实行计量收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应用,营区内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了100%,绿化全部用中水进行微喷灌溉。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行后,每月节水量达5000多立方米,年少提地下水6万多立方米,每年节约水费支出12万元,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连队中形成了人人争做生命之源呵护者的良好氛围。(记者 杨鹏元 见习记者 马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