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0年里,城市在发展,人口在增多,GDP在增长,唯独自来水的年使用规模在逐年缩减。有人说,株洲从此已经步入一个“节水时代”。但有相反的意见认为:用水量的减少与个人节水挂不上钩,谈 “节水时代”为时尚早。城市用水量的增长,对湘江生态与城市资源承载力带来利好,却也同时给供水企业带来严峻考验。
用水量10年缩减1/3
“用水一年比一年少!1999年全市用水量为1.97亿吨,2002年降到1.61亿吨,到2008年仅为1.34亿吨。城市用水量在过去10年里减少约1/3。而且这种势头仍在保持,今年一季度,全市用水总量为2700万立方米,相比去年同期再降17.03%%。”昨天,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一份统计报表告诉记者。
“用水一年比一年少!1999年全市用水量为1.97亿吨,2002年降到1.61亿吨,到2008年仅为1.34亿吨。城市用水量在过去10年里减少约1/3。而且这种势头仍在保持,今年一季度,全市用水总量为2700万立方米,相比去年同期再降17.03%%。”昨天,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一份统计报表告诉记者。
据报表显示,全市工业用水规模的缩减尤为明显:1999年,全市工业用水总量为1.36亿吨,2002年即为0.9亿吨,而2008年仅为0.54亿吨,仅相当于1999年的40%。
居民生活用水增量不大:1999年全市居民用水5374万立方米,到2008年为5397.81万立方米。而且这部分增幅主要靠商业用水量与行政事业单位用水量的增长来拉动。
居民生活用水增量不大:1999年全市居民用水5374万立方米,到2008年为5397.81万立方米。而且这部分增幅主要靠商业用水量与行政事业单位用水量的增长来拉动。
综观上述数据,可以说,株洲的节水型城市建设已经初显成效。
管网防损与工业节水
我市用水量减少主要与管网改造和工业节水有关。全市的自来水管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其后得到逐步的延伸与完善。由于不断老化破损,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一度非常严重。为此我市投入巨资进行管网改造。其中2008年斥资近4800万元,新铺、改造供水主管近22公里。今年,市自来水公司预计还将投入3000万元用于管网建设和改造。
自2002年全面铺开的居民用水 “一户一表”改造则大大降低了庭院管网的漏损。比如金洋大厦,户表改造前每月用水量为1800立方米,改造后月使用水量下降近50% 。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和一批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是我市节水成效的最大源动力。 “智成化工”于2007年经过技改实现清洁生产,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22%,其后又引进中水回用项目,每日可回收生产废水5000吨。大型国企株洲桥梁厂在2008年9月份实现中水回用后,自来水用水量仅为36万吨,比2006年下降了62%。类似情形不一而足。
今年一季度,全市的工业用水大户用水量为1139.14万吨,比去年同期再降18%。这里面有一些企业受金融危机开工不足的原因,但更和企业迫于环保压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粗加工高能耗项目逐步剥离有关。
城市和生态的福音
“节水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可估量!”自来水公司营销服务部柒部长说。他分析,一方面水资源的节约,使得城市对人口增长的承载能力得到增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按照现有的人均用水量,市区人口即使达到百万时,只要不出现长时极端干旱气候,不用担心会出现“水荒”。另一方面,工业水循环利用减少了对湘江的污水排量,缓解对生态系统的污染和破坏,这是对母亲河难得的减负。
据测算,1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如果不进行处理,一般至少需要30立方米的清水来稀释,才能达到河口生态用水标准,即使经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