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娥 (策划)
谈起“节约用水”,老一辈上海人肯定是全国的模范:他们用洗完衣服的水拖地板,再用拖完地板的水冲马桶……
2003年之前,我家住在苏州河边一幢石库门老房子里。两层楼一共住着13户人家,在一楼楼梯旁边,13个水龙头和13个水表层层叠叠,密布在墙上。每次淘米做饭如同行军打仗,因为你洗完了,身后还有人等着用你家水龙头上面那个水龙头。这样的背景下,当然不可能从从容容的、边聊天边哗啦啦地用水,无形中快节奏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用水量。
“那时候我们一家四口洗脸用一盆水,真是做人家(节约)……”每每回忆往事,老妈总会唠叨,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节约。
现在回想起来,四个人用一盆洗脸水很不卫生,容易传染皮肤病。其实,当时也并非完全出于节约用水的目的。从一楼提水到二楼本身不方便,另外倒脏水也不方便。需要倒在二楼楼梯口窗外的漏斗里,倒之前还要大声喊“倒水喽!”以防脏水溅着楼下洗衣服的邻居们。多提几次水,腿酸;多倒几次水,嗓子哑。于是不知不觉,我们都成了节约用水的标兵。
随着石库门房子拆迁,大家都住进了漂亮的小区,用水条件大大改善,不过节约用水的习惯已经养成。有一次去姑妈家,只见她家厨房、厕所各有一个水龙头在滴滴答答缓慢滴水,显然水表是不转的。
“你这不是偷水吗?”我说。
“怎么能说是偷水,我是合理利用规则。水龙头滴水水表不转,说明水表计量精度不高,责任主要在选用这种仪表的自来水公司,我这样使用水龙头并不违反说明书的规定,这是我的自由……”姑妈振振有词地说,她的强词夺理倒有几分西方人的味道。其实她这样,一天也偷不了几分钱水。
其实排除过于自私的抠门,上海人多年来养成的精打细算的习惯利大于弊,尤其在能源紧缺、水资源紧缺的今天,更是一种美德。只是,这种美德,在今天的上海年轻人身上,不知还能留下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