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规划编制成为“硬任务”
过去,企业规划常被视作“软约束”,有规划未必有考核。但在《办法》实施后,企业的战略规划将被纳入绩效管理与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对水务企业来说,未来无论是新一轮城市供排水一体化改造、还是智慧水务平台建设,若未纳入“集团发展规划”中,将可能失去政策或资金支持。
02.聚焦主责主业
《办法》强调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领域集中。这对一些热衷“跨界”的水务企业敲响警钟,是否发展售电、供热、物业等非水务相关业务,需要规划中做出战略审慎评估,并与自身主业形成支撑关系。
03.规范治理与风险防控
严格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有助于遏制盲目投资、低效重复建设等现象,促进企业更加规范、科学地进行战略决策和资源配置。
这将改变以往“临时立项、边干边改”的做法,推动水务企业提前做好中长期的投资布局。
04.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
规划编制、执行、考核等内容将更依赖信息系统支撑。
对于智慧水务平台不健全的企业来说,未来不仅要做“供水一张图”,还需建立“战略管理数字底座”,这对数字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
水务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01-系统梳理主责主业,明确战略定位
图片
建议对照《办法》要求,重新审视自身主业,明确长期定位,系统梳理供水、排水、再生水、管网修复、智能监控等各板块优先级,聚焦核心功能。
#02-推动战略与预算、绩效一体化管理
图片
打通发展规划与企业预算、绩效考核体系之间的逻辑闭环,从“写得好”到“用得上”,实现真正的战略落地。
#03-加大技术创新与数智化投入
图片
积极应用AI、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完善智慧水务平台、漏损监测、远程调度等系统,提升水务资产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
#04-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图片
规划工作不能只是“战略部”或“发展部”的事情。建议由企业党委牵头,联合财务、投资、信息、技术等多部门参与,形成“横向协同、纵向分解”的执行网络。
五
规划不是束缚,是水务企业升级的关键起点
《中央企业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国有企业进入战略管控“强执行时代”,而水务企业作为城市生命线的运营者,站在高质量发展的十字路口,更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厘清方向、压实责任、提升效能。
下一步,不论你是水务集团战略部的规划制定者,还是负责具体工程落地的执行者,都应认识到:规划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的核心锚点。
只有先把方向定准,水务企业才能在新一轮政策红利和行业升级中真正“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