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云博体育手机登录入口!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
 
供水新闻

从地方实践到全国示范:可复制的城市水环境治理“珠海方案”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03  来源:中国城镇水务报  浏览次数:37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发布《市政供水排水管网更新改造与提质增效典型案例(2024年)》,广东珠海水务环境控股集团下属管网公司实施的“白石涌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作为全国15项示范案例之一入选。该项目首创“自建、自管、自用、自养”的管养一体化模式,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珠海方案”。

直面挑战:母亲河的“伤痕”与白石涌的困境

前山河,作为珠海人民的母亲河,曾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面临水体质量整体不佳、部分河涌水质恶劣、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等问题挑战。2019年6月,珠海市人民政府明确了前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任务,管网公司受香洲区政府的委托,实施对市政管道修复和河渠治理的管养提升工作,至此,作为前山河的重要排洪渠,白石涌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启动。

作为一条承载重要排洪功能的河渠,白石涌流域在治理初期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周边小区和企事业单位排水管网长期处于无管养或应急处置式管养状态,雨污管网错接混接现象普遍,居民和单位缺乏分流意识;

管道修复前后对比

二是流域内总计34公里的市政雨污水管网饱受破裂、变形、异物穿入等结构性缺陷困扰,且因地处污水系统末端、污水管道管径大,长期高水位运行状态,清淤管养困难重重;

 白石涌出水口治理前(左图)、排口清淤前(右图)

三是污水管网高水位运行导致截污系统失效,污水溢流造成白石涌水体黑臭。

管网淤泥沉积(左图)、管网内部阻塞物(右图)

管网变形(左图)、管网破裂(右图)

城市排水设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由工程一次性投入主导的治水模式很难发挥长效机制,仅依靠排水管养又无法完成历史存量病害问题的系统治理。

创新破局:“自建、自管、自用、自养”的管养一体化模式

面对复杂的治理难题,管网公司创新性地采用了“自建、自管、自用、自养”的管养一体化模式,全权负责白石涌流域的综合治理。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工程力量”与“管养力量”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管养单位已有的机械设备、专业队伍以及日常积累的详实数据(如排口普查、水质监测、污染源摸查成果),通过对资源的精细化整合,实现了治水模式从一次性投入向长效机制的转变,彻底改变了以往“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中,“管理”部分难以发挥作用的困境。

精准治理:三级体系破解全链条难题

在源头治理方面:团队深入摸排流域内所有排水户的接驳井情况,建立详细档案,强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最终,26个小区完成整改,确保接入市政管网的雨水口晴天无雨水排出或排水水质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54家企事业单位多数完成整改并取得排水许可证,对少数未完成的实施临时截污并长期督办。

运维人员摸排

在管网修复方面:针对检测出的病害,综合运用紫外光原位固化整修、局部树脂点修以及开挖修复等先进技术,高效完成了约4公里市政管网的治理,显著提升了管网健康度。

在排洪渠治理方面:项目彻底拆除了65个存在溢流风险的截污口,并对渠底进行了约1378平方米的混凝土拆除修复和256立方米的人工清淤,清理了494平方米的混凝土盖板,有效恢复了渠道的过流能力和水力条件。

白石涌排洪渠治理中(左图)、白石涌治理后(右图)

全国示范:可复制的“珠海方案”价值

辛勤耕耘终得丰硕成果。2021年项目基本完成后,经市政管养单位连续一个月的严格水质取样监测显示,白石涌排洪渠出水的关键指标——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OD)稳定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曾经污水横流、困扰周边居民的渠道变得清澈,泄洪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臭水沟”到“清水廊”的华丽转身。

白石涌出口治理前(左图)、白石涌出口治理后(右图)

白石涌治理前(左图)、白石涌治理后(右图)

如今,“白石涌经验”正为全国更多城市推进市政供排水管网更新改造,建设美丽宜居环境提供着重要的“珠海方案”。这湾重获新生的清水,不仅映照着珠海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更成为了全国城市水环境治理领域的一面旗帜,展现了地方实践走向全国范例的强大生命力。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Baidu
ios开云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