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探漏水平?江苏省苏州市利用听漏仪、多探头噪声记录仪等设备开展探漏;浙江省绍兴市制定详细的渗漏预警设备例检与保养方案,针对性地开展设备运维工作,持续降低设备故障率;河北省唐山市依托居民加压调蓄设施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高层住宅小区庭院管网漏损动态监测预警。
多部门联动 因地制宜施技术
姑苏区是苏州市漏损治理的重中之重。2023年漏损率达到15.00%,由于老城区河道纵横,过桥沉管多,传统探漏效率低,且老街巷道路狭窄,施工审批手续复杂,开挖改造施工难度高。针对古城特点,苏州市采取了多项措施,2024年姑苏区漏损率下降至9.12%,降幅达5.88个百分点。
点线面结合,全方位、立体式检漏。持续采用“自有职工+外部委托”的方式开展拉网式全面普查,针对老城区内河道沿线开展专项检漏,结合DMA(分区计量)夜间小流监测、噪声探漏仪等结果综合判断需要重点检漏的街巷小区,显著提高检漏工作效率。
多部门联动,构建供排水协同探漏机制。借助河道巡河、非雨出流排查等方式,对疑似渗漏的区域、管网老旧的片区以及影响供水安全的施工工地等进行重点排查。2024年,通过供排水协同探漏,相继排查出永仙桥等多处管道渗漏点。
建立专业检漏队伍,因地制宜应用检漏技术。苏州市各供水企业在注重传统检漏方法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检漏技术,助力管网漏点排查。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优化噪声探漏仪应用,完成了噪声探漏仪(远传)操作手册编制。吴中区、姑苏区、相城区在常规检漏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卫星探漏技术应用的尝试。
应用智慧外勤系统,优化管网巡检养护。应用智慧外勤系统,提前优化、预设巡检线路,加强对重点工地的巡查和关注。通过对抢修热力图、抢修月报的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偷盗水、第三方破坏区域,并进行重点巡查和监护。
定期分析计量数据,加强计量漏损控制。定期分析异常水量、水费纠纷、零度水表等,开展历史抄见困难水表排查、整改。
积极探索卫星探漏技术应用。市自来水公司借助长波段雷达卫星,结合专利算法与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每7至14天对地面进行周期性拍摄,通过卫星图像分析,大范围筛选疑似漏水点,将探漏精度缩小至中心半径100至150米范围内。结合工作人员小范围现场核查修复,有效弥补传统探漏短板,显著提升检漏效率。目前已在205个疑似漏水点中确认排查出86个漏水点,探漏准确度超40%,有效减少漏水量约每小时209立方米。
多维度评估 保障设备稳运行
漏损治理项目开展以来,绍兴市在管网改造、分区计量、压力调控、智能化四个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其中,今年1至5月,越城区累计漏损水量149.6万立方米,同比去年下降58.5万立方米。
绍兴市实施渗漏预警设备的运维管理项目,通过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建立编号管理体系、加强数据分析与应用以及制定详细的例检与保养方案,为渗漏预警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数据显示,设备健康度从90%提升到98%以上,运维响应时间从平均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设备故障率从8%降低至2%以下。
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系统异常设备信息汇总栏,可实时查看设备情况,对设备未抄点维护、异常信号维护、电量异常维护,有针对性地开展设备运维工作,并持续推进系统功能的开发和维护。结合DMA进行噪声数据分析,提升数据分析针对性和准确性。
从硬件完整性、软件稳定性及数据传输准确性等多维度评估设备健康度。实施运维管理方案前,健康度仅为90%左右,存在硬件老化、软件漏洞及数据传输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定期检查维护设备、升级外接附件、升级优化系统和及时处理异常等措施,健康度提升至98%以上。在设备未抄点维护方面,对信号差的点位采取多种方式,如更换延长天线、增强基站信号、更换信号传输方式等;在设备异常维护方面,每周识别维护数据异常设备,与相关公司联动,提前告知设备安装点位附近施工等情况,做好设备保护措施;在设备电量检测维护方面,实时监控电压,低于3.60V返厂换电池。通过这些综合举措,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经济损失和对供水系统的影响。
多角度分析 创新算法提质效
河北省唐山市针对高层住宅小区庭院供水管网暗漏不易被发现的问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依托居民加压调蓄设施运行管理监控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探索出“曲线吻合度算法”,对高层住宅小区开展庭院管网漏损动态监测预警,进一步提升探漏水平。
依托智慧水务系统中二次供水监控平台运行的大数据资源,基于已有系统将DMA、二次供水、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的协同共享,在不改变现有DMA分区现状的前提下,无需新增水量计量器具,对二次供水泵房运行的监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秒级采集、分钟存储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累计电能、水压、水量等海量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利用供水趋势相似和数据同化的思路,通过公式算法,对比预测趋势曲线与实际测量值曲线的吻合度,一旦发现偏差率≥20%且吻合度<75%的情况,即预警可能存在庭院管网漏水问题。<>
在测漏仪“听诊”检测漏点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技术人员自主创新研究算法,为精准判断庭院管网及加压管线暗漏及点位提供重要依据,实现与智慧水务系统中DMA系统的比对和联动,实现了检漏方式从单一检测到系统检测的转变,提升了漏损治理的质效。通过挖掘二次供水系统电量与水量数据的关联性,通过“曲线吻合度算法”发现异常后,超前预判预警,缩短漏点发现及检出时间,第一时间抢修止损,减少水量漏失的同时节约二次供水系统电耗,实现节能降耗。
自该项技术应用以来,唐山市通过“曲线吻合度算法”共发现暗漏60个,口径从DN40-DN150,小时流量从2立方米到80立方米,均得到及时修复。该技术为暗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提升了暗漏检测定位效率,在漏失治理领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