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近日在京举行的中荷合作“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总结及成果推广会议上获悉,由荷兰和中国政府联合资助约2700万元、国土资源部所属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的这一国际合作项目,历经五载,已完成北京、乌鲁木齐、济南三个示范区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现状调查,仪器安装与调试,提高了地下水自动化监测水平,为建立全国地下水信息中心奠定了技术基础。该项目于2002年10月签订合作协议,2003年3月正式启动。
据了解,该项目在对北京平原、乌鲁木齐河流域、济南岩溶泉域3个示范区地下水监测网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将相关资料整理入库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各示范区条件的监测网优化方法,并对各示范区水位和水质的监测频率和监测点分布进行了优化设计,所提出的优化方法和程序可为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岩溶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调查和监测工作借鉴;提出的适用于局部数据集成和全国数据集成的自动传输方案,实现了部分监测孔自动化采集、存储、传输与实时发布,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信息的准确性,为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作启动提供了技术经验;建设并完善了适合于我国特点的数据库系统,联合开发的适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信息系统,为建立全国地下水信息中心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