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清楚意识到这种疏忽的严重后果,正推动大举投资于这一领域——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中国需要投入3300亿元人民币对城市废水基础设施进行建造和升级。
几家外国工业集团,特别是法国的威立雅水务公司和苏伊士水务公司,一直寻找机会在中国各地修建、翻新和运营废水处理设施。不过,随着商机越来越大,外国投资者将面临两方面的障碍——大型本地竞争者的势力,以及一个非理性运作的市场。
威立雅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弗雷罗特表示,在水务相关项目的合同上,威立雅面临着众多大型国内集团的竞争,如北京首创集团和中国燃气集团(水网注:指中华煤气集团)。威立雅已和国有炼油企业中石化的一家石化子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25年的合同,处理该公司在北京附近燕山石化区的工业废水。
对大大小小的废水处理合同的争夺变得更为激烈。外国公司往往拥有更好的科技和尖端的设施,但中国国有集团则拥有在自家“后院”运营的充分优势。弗雷罗特表示:“水务服务是当地服务。”
美国商务部一份关于中国水务行业的报告发现,随着当地企业提高质量、降低价格,废水处理项目上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
像威立雅和苏伊士这样的外国投资者,对于合作者的依赖程度很高。苏伊士已经通过子公司得利满成立的合资企业,在中国建设了160家水处理厂。该公司(水网注:确切地说应该是苏伊士的另一家合资公司中法水务)还达成了一笔10亿美元、为期30年的新交易,为上海附近的常熟市进行水处理。
威立雅与苏伊士水务均表示,预计每年可在中国获得两份市政水处理合同。总体而言,外国投资者所占的市场分额仍然很小。负责城市规划的中国建设部一位官员表示,在中国的城市水务领域,外国投资所占的比例不到10%。
这或许是因为,即便有许多中等城市需要新的设施,但通过污水处理实现赢利的难度很大。由于水价和处理费用通常很低,所以从经济方面来说,缺乏节水和全面处理废水的动力。
中国政府在2002年修改了《水法》,并从当年开始设法提高水价,同时允许更多外国和私人投资进入该领域。但专家表示,用水成本需要提高很多,才能阻止低效率使用。
尽管水资源持续短缺——特别是在干旱的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但水价仍然很低。香港券商里昂证券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水价约为每吨0.26美元,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水价为每吨1.33美元。
“许多城市求助于外国投资者,希望它们帮助建立水厂,或收购现有的水厂,但监管及价格方面的问题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热情,”里昂证券的安迪·罗斯曼表示。“根本问题是水价及废水处理收费较低。”
这种低效率与中国未能处理污水之间存在着关联。中国水务专家马军表示,中央及地方政府花费了许多年的时间来建设废水处理厂,但需要确保它们运转良好,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希望参与进来。
这将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战斗。中国政府估计,去年有52%的城市废水经过了处理,而2000年时这一比例仅为三分之一。但专家认为,经过处理的比率可能低于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