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行跨区域联通,实现供水一张网
针对县域东西狭长特点以及单村供水工程多、地域分散、建设成本高的现状,坚持走以水厂为主、单井为辅、点线结合、适度规模的路子,推动跨区域联通规模化供水,逐步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局域一张网的供水新格局。
一是整体布局,实施“引嫩入肇”工程。为解决城区水质硬度偏高的问题,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表化,依托嫩江过境段水质好的优势,谋划建设“引嫩入肇”项目,以嫩江水为源头,新建城区净水厂,打通全县西部城乡供水“大动脉”,建设输水主管线48.5公里,辐射中西部6个乡镇,辐射区域分别预留出水口,适时启动管网联接扩网。东部薄荷台、三站、福兴等乡镇将利用大庆采油十厂的净化水替代地下水水源,现已完成管网对接,有效改善了东部沿江乡镇地下水埋深浅、水质差的问题。
二是区域统筹,建设规模化水厂。根据县域乡镇、村屯以及水源水质分布特点,布局新建千吨万人水厂4处,推动规模化供水向周边农村辐射延伸。其中,引入社会资本2332万元,建设新站镇、头台镇、浩德乡等集中供水厂3处,辐射15个行政村33个自然屯,全部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水;利用省级债券资金375万元,新建三站水厂1处,辐射全镇11个行政村30个自然屯。目前,肇源县千人以上供水工程110处,占现有工程54%以上。
三是点式布局,单井多屯集中供水。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覆盖半径确定中心屯,跨村跨乡镇实施管网联通工程,就近联网或管网延伸,建设单井多屯工程112处,置换不达标水源19处,连接自然屯353个,进一步扩大优质水源覆盖范围,有效解决了单屯建设成本高、管理维护难等问题。
二、实行社会化和企业化运营,实现“同管理、同服务”
针对以往农村供水工程运营收费难、维护难、服务弱等问题,肇源县采取外引内建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民营企业大龙水务公司,改革组建了国有企业—肇源县水务集团,接管农村供水工程,实现企业化运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整体运营水平提升。实现由原来乡镇管理向全县整体统筹管理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整体运营水平。县水务集团采取集中运营方式经营各处农村供水工程,避免了原来规模大、效益好的工程承包运营的多,而规模小、成本高、亏损的工程没人承包的问题,实现县域内农村供水盈亏平衡,确保收益不高的工程也能良性运行。
二是规范化服务能力增强。县水务集团和大龙公司共有管水员62名,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定期组织培训并实行绩效考核,优胜劣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效解决了工程设施管护不力、长效管护机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县水务集团共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对全县12处供水工程智能化改造试点,对水量监测、水质分析、机电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远程控制。大龙公司自2019年起开通微信和支付宝网上缴费,深受用水户欢迎。
三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18年以来,肇源县共投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2.14亿元,工程建成后共形成固定资产近1.98亿元。县水务集团介入管理后,实行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对资产保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引入社会资本后,新站、头台、浩德等3个乡镇与大龙公司签订了30年的运营管理协议,运营期内,社会资本投资形成的资产归大龙公司所有,运营期满后,所有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全部归政府所有。
三、实行全天候供水,提升用水方便程度
一是供水保证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以来,累计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62处,全部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水。出台新的水费收缴政策,已安装计量设备的农户实行计量收费;尚未安装计量设备的农户按户收费,每户每年140—220元,既解决了定时供水造成的供需矛盾,又提高了农户用水方便程度。
二是运行维护得到保障。制定了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操作规程,成立专门维修养护队伍,每月巡查供水点至少3次、冲洗水处理设备至少2次。分区域选聘管水员38名,确保接到报修电话后2个小时内到达现场并及时处理。通过全面排查和及时整改,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及台风、洪涝灾害期间,没有发生一例因维修维护不及时而影响群众吃水的问题。
三是管理和服务迈上新台阶。为方便农户,县水务集团和大龙公司设立了24小时报修服务热线,建立了“肇源水务集团”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水质监测、维修停水和节水宣传等公示公告;开通了支付宝和微信收费端口,并开发“肇源智慧人饮”小程序,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缴费和用水信息登记。
农村供水净化设备
肇源县三站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