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每一滴水都极为珍贵。但多年来,自来水综合管网漏损率居高不下,针对这一问题,红寺堡水务公司因地制宜,编制了《红寺堡城区管网漏损控制建设方案》,启动了管网漏损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探索管网漏损控制新路径。
据红寺堡水务公司调度中心经理熊锐介绍,为了推动红寺堡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红寺堡水务公司通过学习借鉴同行业先进经验、结合地区实际实施了管网漏损控制信息化建设,通过开展管网地理物探、加装噪声检测仪、智能压力控制阀,开发运用管网基础管理数据平台、管网GIS应用系统、DMA分区漏损控制系统、调度SGADA系统,形成了“一张图显示、一平台整合、全流程贯通、全智慧决策”的管理模式,达到快速精准查找漏点、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全面提升管网抢修效率。
通过生产数据和设备运行实时监控、远程操控及智慧应用,全面提升了供水业务管控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如今,管网漏损控制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管网漏损率连续两年稳步下降。截至目前,综合管网漏损率由2018年的28%降低至15%以下,下降了13个百分点,有效节约水资源180万吨。
随着管网漏损控制信息化项目的深入推进,红寺堡水务公司供水服务保障和应急处突能力得到全面强化,彻底改善了以往一处检修、大面积停水的被动局面,停水影响范围压缩到一街道一小区,抢修时间压缩了一半以上。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第一时间将停水原因、恢复时间等信息推送至用水户,让用水户掌握一手信息,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截至目前,红寺堡水务公司已对747公里的主管道和85%的农村人饮村巷管道进行了物理探测,预计两年内可将自来水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下一步,该公司将持续对标学习管网控漏减漏先进经验做法,以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分区计量为核心、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全过程管控为重点,实现漏损控制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