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发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领航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意义重大,十分关键。
2016 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利用十年时间,在全国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安排部署,既坚持政府主导以目标为引领,又因地制宜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高层推动、部门联动、考核驱动、上下互动,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五年来,我们先后开展六个批次整县推进和大中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改革方向基本清晰,改革路径基本明确, 改革任务全面部署,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改革典型, 多种全新体制机制投入运行,改革成效逐渐显现,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下面,我代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部门联席会议通报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探索,“十三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风生水起
(一)改革有效力。“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国务院工作要求,全面建立各级改革工作机制,培养改革专业人才,梳理改革思路与路径,明确改革目标与方向,通过乡村试点、灌区示范、县域先行先试等前期探索,自 2020 年起,总结出“以县域为单元、以灌区为主体,以完善运行维养体系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的改革路径,总体规划、全域覆盖,区别类型、分批推进,强化调度、节点控制, 完成了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从机制建设向制度运行转变,从政策研究向实践操作转变。五年共完成 8 个首批整体推进县,40 个“续建”灌区和“双供”灌区改革任务,部署 88 个县的专项改革举措,累计完成改革面积 648 万亩,其中 2020 年完成改革面积 328 万亩,是前四年之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双轮驱动” 成效显现,以县域为单元的“宜黄模式”“广昌模式” “遂川模式”和以灌区为主体的“赣抚平原模式”等一批可操作易推广的改革经验渐次成熟。
(二)改革有膂力。2020 年,我省全面部署、精心设计、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采取“整县推进与分项实施并举,机制建立与工程建设同步,供水主体与用水需求联动,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结合”方式,大踏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首批整体推进县改革体制机制框架初成,第二、三批整体推进县改革如火如荼,“续建”和“双供”灌区供水端改革持续深入, 设施农业园区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用水端改革遍地开花。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部门联席会议制定出台改革实施指导意见,建立月调度制督促改革进度;建立调研工作机制,助力顶层设计;加强宣传培训,培育改革氛围;建立一对一省级帮扶制度,增强县改革力量; 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
(三)改革有活力。各地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出很多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宜黄县创新小微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的双层治理办法,重建水费补助机制,实现农田基础设施从“有人用无人管” 到“有人用专人管”,从“没钱管”到“管得好”的转变,形成小微灌区“管养分离,双层治理”的“宜黄模式”。广昌县将农村饮水、高标准农田、乡村道路、人居环境等多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统筹招标物业化公司管理,签订十年管护协议,明确年度管护资金1200 万,实现资金集约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高效化、管护长效化,可称之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五位一体”的“广昌模式”。遂川县将农村涉水工程建设与管理集约化管理,打破传统的重建轻管,践行养重于修,修重于建的新发展理念,打造了农村基层水务“建管一体化”的“遂川模式”。省赣管局按照标准化、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四化”要求,结合灌区续建配套等建设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优化水量可测可控可调度,全面优化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大中型灌区“四化管理”的“赣抚平原模式”。
(四)改革有阻力。我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对标对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县政府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少数干部对改革理解存在误区和偏差,有的基层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存在畏难情绪,部分农民群众不了解改革政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部分县没有形成改革“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政府没有承担改革主导责任,职能部门没有形成改革合力,牵头部门改革推进力度不足,技术支撑单位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县的少数领导干部不关心、不研究、不过问,改革领导小组形同虚设。这些短板及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扎实推进,“十四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奋楫扬帆
我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十三五”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十四五”将全域覆盖,全速推进,全程控制,全面完善。2021-2023 年加快进程,实现全省改革县域和灌区的“快步走”;2024-2025 年提质增效, 实现改革面积和完善机制的“齐步走”。今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承上启下、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提速期,全省要在组织动员、制度建设、机制运行、典型推广、考核指导等方面重点发力、精准用力,全力完成 600 万亩年度改革任务,推动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首批整体推进县要着眼机制长效,持续发挥改革成效。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推进机制运行优化完善,拾遗补缺、改质提升,基本实现工程管护全覆盖,精准补贴全到位,农业用水能计量,推进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长久良性运行,农业用水可测可控,促进改革成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适时开展中期评估,提炼改革经验,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改革模式。
(二)第二、三批整体推进县要进一步加快进程,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结合本县《任务报告书》,编制符合本地实际、操作性强的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时间表,制定分步实施计划, 细化年度改革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持工作力度和连续性,有计划推进落实。合理借鉴首批整体推进县中的典型经验和良好做法,推动“四项机制两大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工程管护主体清晰,农业水价成本合理,管护资金渠道明确,确保 2021 年底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三)第四、五、六批整体推进县要着眼改革实际,全面启动改革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县域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摸清县级改革底数,建立改革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编制县级《任务报告书》。结合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找准改革切入点,明确农田水利工程责任主体、运行主体、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协议。各县要全面开展改革动员,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县人民政府负总责的改革领导机制,成立改革工作专班,完善改革工作机制,全面推动改革工作。
(四)大中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着眼高效运行,补齐短板,提高效率。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围绕完善工程灌排体系、核算农业供水成本、实施供水计量,结合灌区续建配套、现代化改造等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管养分离”,全面实现灌区管理标准化、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鼓励管理良好的灌区主动“走出去”,输出管理模式,搭建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同步运行的桥梁,打通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的管理屏障。无专管机构的灌区要积极采取“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方式落实管护主体,也可采取委托社会化维养公司, 将灌区打包委托物业化公司进行管理,从而促进灌区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低效管理向高效管理转变。
三、同心协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行稳致远
(一)强化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省级改革落实机制。省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部门联席会议继续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改革的各项政策文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完善省级帮扶制度。坚持改革县域和灌区“双轮驱动”,着力总结提炼改革成效和典型经验,积极推广宣传,以点带面,引领全省改革工作出彩出新。继续发挥月调度制作用,把控全省改革节奏。充分发挥省委深改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乡村振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等考核“指挥棒”作用, 将月调度结果与考核挂钩,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
(二)加强调度,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市级改革责任担当。市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部门联席会议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调度,抓好改革督导,建立定期调研制度,对县级改革进度及成效开展评价,统筹推进和督促改革县按时完成改革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一市一县”改革示范县创建,引导资金、技术、政策向示范县倾斜,树立改革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培训频次,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县级交流学习工作常态机制,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加快全市改革进程。
(三)狠抓落实,强化主责意识,打好县级改革攻坚战。坚持县级政府在组织动员、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利益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提高政治站位, 主动承担职责,突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找准改革切入点,因地制宜,两手发力,创新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追求结构简单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财政可持续负担的精准补贴机制,完善符合实际的农业用水计量体系,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改革方式和路径, 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效。
同志们,我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时间过半,任务艰巨。先行一步的地区,一马当先,再接再厉;起步晚点的地方,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各地务必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紧抓改革不松懈,争当改革领跑者, 为实现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做好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