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视】
从肩上到墙上,从烂泥沟到新乡村,水担下岗,乡村变样。(同期:通过自来水的普及,群众的生活面貌和生活习惯得到了较大改善。)
从“盼水来”到“用好水”,新产业因水而兴,新生活带来新希望。(同期: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元古堆的“水之谣”》
【解说】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的元古堆村,在海拔超过2400米的群山环抱之中,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小山村。
【同期】元古堆村村民 路彦荣
我是元古堆村的村民路彦荣,今年36岁。家里有4口人,现在在家种地务农,干活。
【解说】
在路彦荣的老家院子里,一个已经“无用武之地”的挑水扁担还挂在老屋的墙上,讲述着一家人吃水用水的故事。
【现场】元古堆村村民 路彦荣
我们的这个叫扁担,拿我们的土话来说叫“水担”,就是我们以前挑水用的。现在是把这个再不用了。以前我们挑水一天就是下雨天我们半个小时挑一次水,大概一天挑个3到5遍(次)水。就是到晴天的时候、路上干的时候,我们可能有十几分钟就挑一次,就挑完了。现在是有咱们的引洮工程的自来水,我们也把这个不用了,就废弃了,一直在这儿放下了,就在这个墙上放着呢。
【解说】
“缺水”是路彦荣自小烙在心底的印记。他原先住在元古堆村的路家山山顶,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都非常困难。作为家中“顶梁柱”的路彦荣需要每天走几里山路挑水,风雨无阻。
【同期】元古堆村村民 路彦荣
我们以前在半夜挑水,挑水的时间就是晚上,大概就是晚上(凌晨)4点多起来挑水。因为山里泉里面的水比较紧张,大家都挑不上,就急着在晚上挑水。
【同期】元古堆村村民 路彦荣
这就是我们以前吃的泉水,就在这个泉里面(挑水)吃水。以前原来咱们这个水,夏天时候(下雨)水淌得满,能供应着咱们吃的。到干旱(年份),赶上干旱,到冬天的时候,这个泉水就不能吃了,现在这个泉水就废弃了,再也没人吃没人用。
【解说】
像路彦荣一样,多年来,元古堆村农民吃水主要靠山里的几眼泉、几口井,大部分人家挑一担水要走半个多小时,遇到雨雪天,山路极其难走,年年都会有人因挑水而滑倒摔伤。
因为长期贫穷落后,元古堆村过去被称作“烂泥沟”,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01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466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
如今,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村里96%以上的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少量就近饮用山泉水的农户也达到了安全饮水标准。
2018年10月,路彦荣一家从山上搬到了山下元古堆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在这里,纯净的自来水接到了家中,走出了常年靠“两个肩膀一双手,挑个扁担遍地走”的吃水困境。
村里人都喜欢煮“罐罐茶”。缺水的时候,煮“罐罐茶”只能放点碎茶叶。现在日子好了,茶里又添了红枣、枸杞、桂圆、葡萄干。
【同期】元古堆村村民 路彦荣
希望就是多挣钱,多挣点钱,把这个贷款还了,再供娃娃们上大学。
【解说】
村民吃水的改变,源于引洮工程,即从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洮河引水至甘肃中部干旱之地。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于2014年底通水试运行。引洮工程是造福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的一项民生工程,源源不断的洮河水由此开始流进了陇中干涸的土地,也流进了老百姓的心田。
【同期】元古堆村党支部副书记 董建新
我们元古堆村(20)13年以前饮水比较困难,遇到天阴下雨的话,农户就是肩挑人扛,确实难度比较大,吃水的水质也不是太安全,阴雨天有些浑浊现象。从2013年以后引洮工程这一块给我们衔接了项目,全村的自来水计划全覆盖。 到2014年年底,我们全村就吃到了纯净的自来水。
【解说】
为了将洮河水引到更多百姓家中,从国家到甘肃省、定西市都在工作中坚持突出引洮工程“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随着配套工程的不断实施与延伸,引洮一期供水范围逐步扩大,受益人口由当初原规划的154万人增加到如今的300多万人。在各种综合高效利用下,截至目前,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累计供水量已达到3亿多立方米。
【同期】渭源县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章效平
引洮一期工程主要解决渭源县资源型缺水问题。引洮一期工程的建成为渭源县西南部5乡镇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随着引洮一期工程的建设用水运行,使我县的灌区群众生产得到了较大改变,使以前靠天吃饭的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有了主要保障。近年来通过培育种植蔬菜产业,发展高效农业,使灌区的群众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解说】
清冽的洮河水翻山越岭,让定西、白银等地的200多万群众不再在“十年九旱”中煎熬。在渭源,引洮工程解决了总计6个乡镇1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为农民生产生活、高效灌溉提供了有力支持。
水的改变不仅仅解决了当地农民“吃水难、难吃水”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有了洮河水的支撑,2014年以后,元古堆村的蔬菜种植和中药材种植等农业产业由此而兴,蒸蒸日上。
【同期】元古堆村党支部副书记 董建新
加工业就是用水量比较大,通过引洮工程的水,加工业的成本有所降低。以前的养殖业基本上是圈舍饲养的比较少,就是放养。因为是水源这些,你要是圈舍养殖的话,水源解决比较困难,蓄水量、饮水量也比较大。通过自来水拉通以后,把自来水通到养殖圈舍里面,减少了劳动力,还有一个拉水的这些人工都解决了,进一步解决了。
【解说】
从“盼水来”到“用好水”,在元古堆村,中药材种植加工、土鸡散养等新产业因水而兴,村民们腰包渐鼓。2018年,元古堆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同期】渭源县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章效平
通过自来水的普及,群众的生活面貌和生活习惯得到了较大改善,大部分群众通过购买太阳能或者洗衣机,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方便(提升),群众通过外出打工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解说】
百业兴旺的元古堆村只是陇中千百个村庄巨变的缩影。像它一样“破茧成蝶”的美丽,如今在旱塬上已遍地可寻: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一个个牛羊养殖场活力十足,一个个扶贫企业落地生根。
【同期】元古堆村党支部副书记 董建新
2018年我们元古堆村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年底,我们群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通过我们今年群众的努力,还有干部的引领,通过种植业、养殖业,还有劳务输出,还有旅游业,让我们村的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解说】
5年多来,引洮一期工程深刻地改变着受益区产业结构,19万亩旱地变身水地,各种产业“遍地开花”,为陇中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出一曲催人奋进的“水之谣”。
如今的元古堆村,因为脱贫而变美,硬化路,自来水,安全房,经济作物遍沟梁,入选第二届“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截至2019年底,元古堆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在洮河水的灌溉下,一个农民富、农村兴、农业旺的西北山村正在一步步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