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按照国务院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要求,我省逐步建立起以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行动为核心的节水考核管理制度。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红线,并将红线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当中。
2015年,我省出台了涵盖全省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等主要领域的用水定额,基本能够满足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在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时,以定额为重要标尺把关,倒逼用水企业节约用水。
2019年12月,省政府印发《国家节水行动山西实施方案》。根据《方案》,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93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5%和13%,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全省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2022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94.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8%和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到203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99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先进水平。
大力推进节水灌溉,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畜牧渔业节水方式,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今年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5万亩。
持续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到2022年,在火力发电、钢铁、煤化工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纺织、造纸等高耗水行业将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各市分别建成1家以上节水标杆企业和园区。
农业节水灌溉省心省钱
万泉乡桥头村的果农屈景春,家里有7.5亩果树,对于他来说,这些年“水”为他省下了一大笔钱。他这样算账,用黄灌水浇果树,1亩地每年浇3水,一次80立方米,比用井灌水节省300元到500元,而且省工省时,旱涝保收。有了黄河水,村民的苹果、桃等亩均增产在1倍左右,农民的腰包自然跟着也鼓了起来。
万荣县地处峨嵋岭台地,是有名的“干疙瘩”“旱疙瘩”。“宁给一口馍,不舍一口水”,是当年万荣缺水少水的尴尬写照。因为水的制约,万荣县274个行政村45.6万人盼望着“引水上旱塬”,解水困拔穷根。
为此,万荣县先后实施北赵引黄高效节水配套、禹门口灌区西范片区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以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基础,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贫困地区农业高效发展,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全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39.87万亩,预计今年底达到50万亩。
对水的渴求是当地群众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他们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基础工程和改善当地生态的重点工程,在工程建设中,严把质量关,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各个施工环节,专业人员成立技术组,对工程质量进行“再监理”。村干部自觉带头,群众自发搭手,矛盾困难自行化解。为了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在每个受益村,村民推选出德高望重、公信力高、责任心强的人士,成立3人到5人的用水协会,建立公开规范的管理制度,负责水费收取、管道维护等管理工作,让群众用水有保障、浇水更放心。
项目带来的效益让群众心生欢喜。一是省时省工。以汉薛镇南坡村为例,项目实施前用井灌,6亩地浇完需要9个多小时;现在改用黄灌,浇完仅需1个多小时。二是节省水费。在灌溉方式相同的前提下,以前用井灌,亩均用水80立方米,每立方米水2元,灌溉费用160元;现在改用黄灌水,亩均用水65立方米,每立方米水0.3元,灌溉费用19.5元。每亩节省水费140.5元。三是增产增收。用上黄灌后,小麦年增产60公斤/亩,按1.6元/公斤算,年可增收96元/亩;玉米年增产125公斤/亩,按1.8元/公斤,年可增收225元/亩;苹果年增产280公斤/亩,按4元/公斤,年可增收1120元/亩;桃年增产400公斤/亩,按3元/公斤,年可增收1200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