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17日讯(通讯员 康承贵 杨尚文)新化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采用六种模式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截至12月12日,共解决全县近1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34.0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为保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新化县将上级投资的涉农资金进行统筹整合,自2016年至2019年,共计整合资金1.25亿元投入到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中。同时,新化县委、县政府于2017年向国开行贷款4.6亿元,用于全县204个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中心水厂的改造。
建设管网延伸工程。对水源水量充足、水质优良,有富余供水能力的骨干供水工程,延伸管网。全县巩固提升13处集中供水工程及村级供水工程,解决了5.0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
新建规模供水工程。在干旱缺水、人口集中区域,新建“千吨万人”工程;在温塘、圳上、坐石等乡镇建设4座中心水厂,解决了5个贫困村及周边非贫困村的饮水问题;在居住较分散区域,建设170余个小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5.15万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
建设互联互通工程。联通水源水量不稳定和水量富余的两类工程管网,实现余缺互济、资源共享,解决干旱年份缺水的问题。炉观375水厂和炉观二自来水厂、茅岭水厂和科头水厂资源整合、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了1.4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
建设增效扩容工程。充分利用大水源新建、改扩建供水工程,同时兼并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扩大供水范围,降低运行成本。如利用中型水库梅花洞水库的水资源,建设梅花洞水厂,兼并梅花洞温泉水厂及村级小型、分散工程,以大并小,解决了3.06万贫困人口饮水问题。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县城自来水厂供水覆盖中心城区及周边经开区、3个办事处、2个乡镇部分村组,推进局部城乡供水一体化,解决了0.37万贫困人口饮水问题。
建设分散供水工程。受条件限制无法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的地区,采取分散式供水,解决2.84万贫困人口饮水难的问题。石灰岩干旱区,建设水窖;地势高、水源丰富的西部乡镇,接山泉水;中部乡镇水资源相对匮乏,打井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