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53万多人口中,农业户籍有近44万人。在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吗?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件是民生所需、群众所盼,一直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自2003年以来便不断扩大受益面,常年被列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去年,我区编制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规划(2018年-2020年),要在三年内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时针走到2019年末,农饮水工程进展如何?现在随记者一起盘点过去、了解当下、展望未来。
瞄准水质和水量
把“有水喝“提升到“喝好水”
根据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规划的前期调研,2018年5月以前,我区近44万农村人口中,54%通过单村单点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25%由杭州临安自来水有限公司所属5座水厂供水,17%通过分散式供水工程供水,4%通过联村供水工程供水,可以说100%实现了“有水喝”。这是2003年以来,我区积极响应浙江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等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规划要做的,则是实现“喝好水”。好水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以水质和水量达标为出发点,努力实现城乡同质饮水。这是一个达标提标工程。
要解决问题,先要找准痛点。根据我区一半以上农村人口仍为单村单点集中式供水的现实,区水利水电局以“扩网优先、能联则联、单村单点补充”的原则,大胆打破镇、村行政区划界限,重点发展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以切实提高农村饮用水的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逐步形成“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供水新格局。通过三年时间,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新增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人口28.4万人。这个工程涉及18个镇街208个行政村,铺设管网总长4000余公里,农村饮用水规模化供水率将由原来的25%提高到8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达标率达到90%,集中供水率达到99%,供水保证率达到95%。这一任务量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三。
今年是三年规划的第二年,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完成供水工程66处涉及119个行政村,新增受益人口14.9万人。
号准脉点“扩网、联村、单点补充”
让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提升到80%以上
冬天的山核桃林分外静谧,点缀其中的山塘水库,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岛石镇仁里村这个与安徽接壤的小山村,也是如此。这里有喷洞水库和深坑山塘,经检测水质优良,因此一个新建的联村供水工程选址于此。
这一工程名为岛石联村供水工程,占地面积4亩多,日供水规模2000吨,11月底已实现调试通水。单看工程名字,你想像不到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自来水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净水工艺,这里都有。集成了取水工程、水厂工程和输配水管工程的联村供水工程,是广大农户身边的自来水厂。
仁里村大园32号门前,新的自来水管网已经入户,每户还新装了一只水表。能喝上自来水,农户周银庄说“当然好”,但是她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以前我们村的水只供自己村,现在要多供四个村,水压会不会不够”。
区水利水电局农饮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工程目前供水范围为仁里、太平里、山川、岛石和江川五个行政村,总供水人口10516人。但是大可不必担心水量,到2020年底,这里将只供水仁里、太平里村,其余村将并入岛石镇的集镇管网。“不但水质要达标,水量也一定管够,都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设计。”
记者了解到,结合临安实际,我区农饮水达标提标三年规划主要通过三种模式来实现。一是联村供水工程,如岛石联村供水工程。它以已建的水库(山塘)为供水水源,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人口密度、经营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供水范围,打破地域界限,新建跨镇村的规模化供水工程。全区三年行动规划目标为新建联村供水工程13处,新增受益人口7.78万人。至年底建成11处。
二是单村单点供水工程,针对地处偏远、人居分散、水源条件有限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完善制水工艺、改造供水管网、增设安防设施、美化厂区环境等。如太湖源镇指南村,人口仅600多人,地势特殊,扩网和联村难度都较大。今年这里实施单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在充分考虑到农家乐规模扩大后,高峰期用水需求大。该工程供水规模为365吨/天,计划投资301万元,受益农户681人。全区三年行动规划目标为新建单村单点供水工程67处,新增受益人口6.16万人。至年底建成40处。
受益人口最多的则是管网扩网模式。指充分利用现有城镇水厂供水能力或新建(扩容)城镇自来水厂,与区域供水整合衔接,最大限度向农村进行管网扩网。今年投入使用的於潜镇绍鲁片联片扩网供水工程,就采用了管网扩网模式。该工程包括引水工程、提升泵站工程、输水干管工程、绍鲁村配水支管工程、鹤村配水支管网工程等,能对后渚村下辖的鹤村自然村、田干村、光明村、绍鲁村及潜东村进行供水。全区三年行动规划目标为新建管网扩网供水工程23处,新增受益人口14.45万人。至年底建成15处。
尤其是预计明年建成的龙岗自来水厂,可以说是三年行动规划中的“大手笔”,总投资概算近9亿元,年底前完成水厂主体结构建设和水厂至昌化镇的输水主干管铺设。龙岗水厂及配套输水管网建设项目涉及清凉峰、龙岗、昌化、河桥、太阳、潜川、於潜、天目山、玲珑等镇街,可全面提升中西部农村饮水安全标准,而且同步解决里畈水库加高扩容工程施工期间的主城区供水问题,远期甚至可作为主城区备用补充水源。
找准痛点“审批、土地、资金缺乏”
把关键小事提升为头等大事
农饮水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点多面广,地形不一,自然也遇到不少阻滞。第一道门槛便是审批程序,由于涉及发改、财政、规资等多个部门,流程一般要1年甚至更长。
在农饮水工程推进需争分夺秒的现实情况下,区水利水电局创新实施“三种模式打包一次审批”方式,将规划内实施的所有项目统一打包进行可研审批,将原本需1年完成的审批周期缩短到4个月。
还有土地选址问题。如仁里村的岛石联村供水工程,区国兴集团作为建设单位,前后选址半年,方才最后敲定。“首先选址不能离取水口太远,和下游村庄也要有一定落差,同时还要保护好农保田。”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几乎每个联村供水工程的选址都有这样的烦恼。而根据三年行动规划,拟实施扩网、联村、单村工程共计107处。区水利水电局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开拓思路,提出各类建议,如能否借鉴我省国土厅和省交通厅出台的“四好农村路”审批模式,实行用地报备制,以解决农饮水工程建设用地问题。截止目前,2019年新建的28处单村供水项目已基本建成,其中22个供水站实现正常供水,其余6个正在调试供水。
资金是另一个突出问题。以往的单村或联村供水,一般选择水质优良水源地,经蓄水和沉淀,再向农户输送,没有太多净化手段,较为依赖先天水质。比如2018年5月以前,全区534处单村集中供水点中,配备消毒设备的供水点仅265处,消毒设备正常使用的点只有90处,有净化设备的50处。而此次三年行动规划,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标准化水厂、投入一体化净水设备,建设标准远高于往年。资金从哪来?我区着力用好“两大平台”,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发挥自来水公司和农村水务公司的优势和作用,强化资金统筹、工程统建、运维统管,一举突破工作瓶颈。
目前两个平台公司作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管网扩网、联村供水工程项目,投资额已占总投资的90%以上。单村单点供水工程的资金80%由区财政承担,20%由镇街自筹,大大减轻镇村负担。
拿准“先建机制,后建工程”
把长效管理提升为重中之重
工程建好了不维护,没过几年还得重来。投入了20亿元资金的三年行动规划,还会走这样的老路吗?
不同于以往一边建设一边摸索机制,我区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结合农村饮用水工作特点,出台了《杭州市临安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3+3”政策体系,明确了建管两套体系———专业建设、专业维护,全面提高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水平。
如明确了区国兴集团为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考虑到现有的536个供水站在今明两年过渡期内的运维管理,今年6月,区农村水务公司委托镇街招聘临时管理员130人,区水利水电局对新聘管理员进行了业务培训。6月底,管理员全部正式上岗,对全区现有农村饮用水工程进行统一管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水源地巡查、设施设备操作、药剂投放、管网巡查等,确保饮用水工程正常运行。
新建项目也充分考虑实际,扩网和联村项目尽量采用自动化设备,实现24小时自动运行,诺大的供水站只需一到两名值班人员。已投用的单村单点供水,由农村水务公司实行劳务派遣制,简易问题就地处置。
同时,农村饮用水工程能否长效持续的运行,实现良性管护,关键在于水费收缴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我区已出台了农村饮用水收费的统一标准,管网扩网、同网同价,玲珑片价格为2.3元/吨,於潜片价格为1.5元/吨,昌化片价格为1.45元/吨,联村供水价格为1.5元/吨,单村单点集中供水价格不低于1元/吨。落实一户一表,全面收取水费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农户的节水意识,减少污水的排放,以提高供水的保障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为了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水质的达标率。据农村水务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后续运维方案已基本框定,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职责,不但是工程质量,后续管理也将实现城乡同质标准,让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这一项民生工程真正落地。
水管焊接
水厂净水设备建设
河桥联村水厂一体化安装
岛石联村供水工程
天目山镇闽坞供水厂
水厂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