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日消息(记者刘一荻)“留存至今的古代灌溉工程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生动地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昨日(7月31日)举行的“灌溉工程遗产服务灌区现代化建设”论坛上,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倪文进表示。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国际灌排委员会于2014年发起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球共有74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中国共有包括都江堰、灵渠和郑国渠三大古代水利工程在内的17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倪文进看来,一处灌溉工程历经几百上千年得以延续至今,往往意味着这一灌溉工程在规划理念、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上的可持续性,即使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其功能和效益仍在不断扩展中。“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研究挖掘其科技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灌区现代化建设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倪文进强调。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阿什温·潘迪亚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追溯灌溉的历史也是了解世界各地文明演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些古代灌溉工程中的哲学和智慧更值得在如今被拿来研究。
倪文进举例称,位于安徽寿县的芍陂始建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陂塘蓄水灌溉工程之一。历经2600余年至今仍灌溉着67万亩的农田,并成为今天淠史杭灌区重要水源调节工程。而另一处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四川都江堰,是世界上年代久远、留存完整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经过20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的灌排工程设施续建配套改造,今天的都江堰供水范围从成都平原发展到川中丘陵区,灌溉农田已经达到1000多万亩,成为提供城市生活、工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等多功能服务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发挥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作用。
灌溉工程遗产不仅是工程效益的传承,也是文化的记忆,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再现出曾经的历史。然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谭徐明坦言,现如今,传统灌区的文化元素发生了蜕变,水管理部门与用水户联系文化纽带出现裂痕,让古代灌溉工程的保护行动迫在眉睫。谭徐明建议,除了确立科学的水资源价值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架构,全社会更应认识到古灌区的文化和传承责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水利人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