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水稻灌溉用水高峰期。连日来,淮安市洪泽区水利局总工程师杨玉华带领灌区有关同志,赴灌区一线查看灌溉用水情况,先后查看了杨码闸、浔南闸、横流河、中心闸、东丰产河渠首、高庄闸、陶新闸、黄集洞等沟河蓄水情况,在乡镇田间地头查看和详细了解当前灌溉用水情况。
近年来,为改变粗放的灌溉模式,节约灌溉用水,洪泽区水利局新建改建高庄闸、杨码闸、陶新闸等各类配套建筑物235座,使灌溉工程设施更加适应灌溉用水的实际需要,通过摸索建立灌溉节水服务体系,使灌溉用水效率明显提高,节水效益日益显现。现阶段区内水利设施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基本上实现农村河网化,形成了一个“挡得住、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能控制”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灌区3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为及时调度好全区的农业用水,化解用水矛盾,减少水资源浪费,在灌溉用水期间,灌区同志每天都奔赴在用水第一线,与各村及时联系,掌握每一个地区的用水情况,并做好各种相关记录,为灌区及时掌握每个地段用水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灌区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度用水,有效地控制了全区各种地质条件和各种复杂用水环境下的灌溉用水,让水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在朱坝街道袁集村东丰产渠首处,一座新建成的节制闸将袁集村到朱高村之间上千亩土地的用水问题解决了。朱坝水利站负责人介绍,由于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每年普通农户和农业大户收成时间拉的长,水大袁集村的农田就会被淹,都要打坝,而朱高村则无水可用,经常发生矛盾,今年这些问题全部化解,而且避免了水资源浪费。
为有效解决周桥灌区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管理效率不高问题,实现用水科学调度和节约用水,增强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洪泽区在周桥灌区管理中引入“大数据”理念,力求在“数字化、远程化、自控化、平台化”的基础上,实现灌区管理的现代化。利用周桥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结余资金400余万元实施了周桥灌区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灌区“面上工程信息化、骨干工程自动化、运行调度科学化、建设管理智能化”的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