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该水厂担负市区一半以上供水重任

北河口水厂的前身是民国首都水厂,图为该水厂的室内快滤池。 本报记者 崔晓摄
编者按 民国首都水厂、金陵制造局、南京手表厂……这些承载了工业文明、体现南京特色和发展轨迹的工业遗产,是南京城的重要文脉,是几代人的共同回忆。近日,市政府公布了首批南京市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工业遗产的现状如何,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即日起,本报开设“寻访南京工业遗产”栏目,向读者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在南京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民国首都水厂不仅入选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其中有5栋建筑还入选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昨天,记者来到位于长江边上的北河口水厂,这里的前身是民国首都水厂。
南京沦陷前夕,水厂差点被爆破北河口水厂现有的5栋老建筑,分别是民国首都水厂的办公楼、快滤池、货栈、水塔和混水机室。
在水厂老职工王继华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民国首都水厂办公楼,现在这里是南京自来水厂的历史展览馆。这是一栋两层的黄色小楼,建于1938年。
展览馆内以图片、文字、实物的形式回顾了南京自来水事业的发展历程。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计划建水厂。1933年4月,水厂开始对外供水,水厂第一批用户只有29户,多为当时机关要员。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水厂建设工程不得不中断。1937年12月8日,自来水管理处和水厂职工开始西撤。据资料记载,为了阻滞日军侵华进程,当时国民政府国防部部署了爆破水厂的计划。但在国际红十字会难民委员会的干预下,最终没有完成。南京沦陷后,水厂被日军霸占。为了统治南京、服务日本军队,日本人续建了部分工程。
水塔也是老建筑之一,三层楼高的水塔是黄色外立面,现在已经闲置。王继华告诉记者,他年轻时一到江东门,远远就能看到这座水塔,因为当时周边全是农田,毫无遮挡。后来附近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再也看不到了。
当年的人工起重设备仍在使用
北河口水厂的民国工业遗存曾有很多。为了保护工业遗产,2005年,水厂对已经陈旧的5栋老建筑进行了加固改造,改造时尽可能地保留原先的建筑风格。现在除了水塔,其他建筑都还在使用当中,一些设施也保留下来。
混水机室建于1931年,如今仍在“服役”。长江水抽到水厂的第一站就是到混水机室处理。混水机室外立面是民国风格,红砖勾白边。大门旁是一个粗大的蓝色通风管,管上清晰地刻着“1930”。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根管子是1930年生产,当时法国的进口产品。混水机室内各种仪器设备密布。这些设备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代,但维修用的起吊设备依旧是当年的人工起重装置。这是因为如果换成电动起重装置,就会破坏房子原来的结构。
承担南京市区一半以上供水重任
据水厂有关负责人介绍,民国首都水厂刚建成时,只有一泵房、沉淀池、二泵房、动力室、码头和货栈。在当时,制水工艺已非常先进,出来的自来水是一级净化水。从设施来看,有混凝、沉淀、消毒等流程。
解放后,水厂经过6次大规模的挖潜改造,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提升。水厂现有250多名职工,日制水能力达到120万吨,担负着南京市区一半以上的供水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青奥会前,北河口水厂完成了一个自来水深度处理项目,每天可以生产深度处理的自来水30万吨,这种自来水的各项指标更优、水质更好。据介绍,深度处理工艺采用的是臭氧和生物活性炭技术。臭氧可将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再通过生物降解、活性炭吸附将它们去除掉。现在南京的供水属于混合供水,也就是自来水厂生产的成品水都是汇总到一起,再输送到每家每户,所以我们用的自来水中就有这种深度处理的优质自来水。预计在2020年底前,全市的自来水都将经过深度处理。
本报记者 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