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云博体育手机登录入口!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

山东:打造高效节水灌溉升级版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31  浏览次数:527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多地少水缺是山东面临的基本省情。而打破这一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破解水困局,已成为山东水利人面对的大考。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山东用水大户,农业灌溉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0%以上。“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全力推动节水战略,坚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为核心,节水灌溉发展迅猛。一个从骨干到田间、从宏观到微观的立体化、系统化节水灌溉工程格局已在齐鲁大地初步形成。

山东已形成共识:以水定产,通过项目带动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智慧灌溉物联云系统技术等措施,以挖掘用水潜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突破口,把握效率、生态、可持续的要求,打造高效节水灌溉升级版是山东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

政策给力 顶层设计添保障

肥城市恒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基地的大棚内,喷管的小孔中射出一束束清流,滋润着草莓秧苗。在这一示范项目的一处露天基地,滴管的小孔上涌出的水滴正渗入金银花的苗根部。这是山东省推广微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一幕。如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正在山东现代农业领域中蓬勃发展。

山东省水利厅编制了全省高效节水灌溉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推动节水农业发展。根据方案,试验区建设按照“起点高、设备优、水耗低、效益好”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先进节水技术和农艺措施,集中布局国内外节水设施,同步配套水网、路网、林网、电网、信息网和运行管护体系,着力打造集技术推广、科学研究、实习培训、生态保护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随着我国土地流转的加速,家庭农场以及合作社的兴起,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对发展节水灌溉提出新的要求。山东与时俱进,积极调整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推进农田水利规模化发展。山东已启动高效节水灌溉试验区建设,对一些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节水灌溉工程进行专项扶持,鼓励并吸引更多的新型主体参与到节水灌溉事业当中来。除了对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补助外,还在先进灌水技术应用上给予重点扶持,并给予充分的政策保障。山东省水利厅2014年下发《关于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项目建设与管理,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和管理的农田水利工程,享受有关财政补助政策,依法获得的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山东省今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意见》,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带动;产业引领,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搞好示范;深化改革,健全制度”的工作思路,为加快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完善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形成以建促管、建管并重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管理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今年9月,《山东省水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得到省人民政府批复,明确了切实推进农业节水,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46的任务目标。山东将加强渠系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积极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加强灌区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精准灌溉;加快建成灌溉方式与现代农业相适应、多种措施相结合的节水灌溉体系。

项目带动 试点先行树样板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工程建设和农业节水技术升级等方方面面。自2009年起,山东省以国家启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高效节水灌溉。8年间,249个试点项目覆盖所有粮食产能大县。

位于德州市陵城区滋镇的德强农场是一家占地1万亩,专门从事农作物、果木、苗木、蔬菜种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其土地由附近2000多户村民自愿流转而来。农场灌溉采用时针式喷灌和地下滴灌方式。“尽管2014年我们遇到干旱,但时针式喷灌机使我们不受旱情困扰,这种设备方便、实用、快捷。”德强农场总经理冯树强介绍说。

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助力下,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德强农场的小麦亩产达到1200多斤,玉米亩产1300多斤,每亩地的利润占收入的20%以上。同时,农场的发展也带动周边的农民脱贫致富。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冯树强的脸上充满了自信。2014年7月,李克强总理考察了德强农场,对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截至目前,2013年启动的德强农场和邹平长山惠丰农民专业合作社2处粮食作物试验区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多亩,取得了节水、增地、省工、省肥、增产、增效的良好效果。

茶园主陈思忠是肥城市2015年省级农田水利项目实施成果的受益者。2010年,陈思忠在老城街道张花峪村承包了一片山地建茶园。近年来,随着茶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塘坝已无法满足茶园的用水需求。2015年肥城遭遇罕见旱情,为了保苗,陈思忠不得不从3公里外的红五村引水灌溉,但这种低效率高成本的引水方式远远满足不了茶园的需求。尽管还到镇上拉水,做出各种努力,他的1100亩茶园仍有200亩茶苗因干旱而枯死。

就在这时,肥城市2015年省级农田水利项目正式启动,张家峪村列入项目范围,陈思忠的茶园又迎来了转机。新修建的塘坝能盛水10万立方米,不仅满足他家千亩茶园的用水需求,还能基本解决周围农田的用水。肥城市正在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陈思忠的茶园也已使用了微喷灌。

山东各地因地制宜,科学用水,调优种植结构,初步建立了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高效节水型农业结构,形成合理用水、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机制改革 推动节水显活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山东水资源缺口正日益加大。在建设各种开源工程的同时,破除体制障碍,引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成为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必然选择。

在德州市宁津县长官镇农民用水户协会,宁津县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颁发给村民的水权证,农户的用水限量都登记在水权证上。用水户这一年能用多少水,每次用水户是自己用水还是买水、卖水,都得凭这个证。

位于引黄灌区最末梢的宁津县,农业用水是“大户”,年平均用水量占全县用水总量的80%左右,而全县一年的引黄量仅有8500万立方米,地下水超采严重。2014年12月起在井灌区试点的水权改革,最先改变的就是用水计量办法。宁津县水务局副局长孙洪亮说:“老百姓每次灌溉前得先充卡,我们通过射频卡这个措施,能够统一管控实际用水量。”

在摸清用水家底后,宁津县把试点镇农户每年每亩地的用水额度核定在了310立方米。这一定额比改革前平均用水量降低了13%左右。通过多年用水量的测算,这310立方米水既能满足正常年份用水的灌溉,又使农民用水略有结余。

“如果用户水不够用的话,可向其他有结余的用户购买,大约是每立方米一毛多,如果其他的用户都没有结余的话,可以向用水户协会购买,大约每立方米两毛多。”长官镇小曹村水管员曹玉林说。

宁津县在开展水权水市场建设过程中,对长官镇和相衙镇两个试点示范区3467家农户的水权进行了确认并发放了水权证。

利用价格杠杆优化水资源配置,宁津县构建起水权交易机制。建立的“互联网+水权交易平台”,以网上水银行的形式指导农户之间的水权交易,也使农户开始深入认识水权、了解水权、支持水权改革。据水务部门测算,宁津县水权交易改革试点后,年农业用水量减少近3000万立方米。山东已选取一市三县开展水权水市场改革试点,培育和规范了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出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

山东还选取30个县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全面推行“两证一书一台账”模式,深化农业节水体制机制改革。在5个县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通过配套计量设施、确定初始水权、实行精准补贴等措施,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齐河县作为水利部第一个粮食作物种植区、地下水井灌区、农户分散种植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方参与建设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技术创新 提质增效惠民生

“互联网+”工程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供了动能,提质增效惠泽民生。

“自从用上了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设备,过去30个劳力干半个月的活,现在顶多两个人点下鼠标、开关阀门一天搞定。如今基地用水节约2/3,用肥节约1/2,用药每亩节约10元以上,平均每亩节约费用1500元。”日前,在莱芜市钢城区辛庄镇的致远林果合作社基地,合作社项目负责人谢宜福说。以智能灌溉技术为依托,致远林果合作社实现了建管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控制智能化、管理标准化,3600亩林果全部用上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帮助致远林果基地实现自动灌溉的是将“智慧灌溉物联云系统”应用于水肥一体化设备的智能灌溉技术。据山东锋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合营介绍,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将众多种子、化肥、灌溉以及种植专家的宝贵经验形成数学模型和灌溉方案,然后通过互联网将方案自动下载到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设备,由设备自动控制进行定量灌溉和施肥。同时,通过种植结果的反馈,系统能持续对专家模型和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达到精准灌溉、科学施肥、提质增效的目标。

“用上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设备,省水、省肥、省力,经济效益显著。”莱芜富甲庄园所处富家庄村的支书崔训东说,“高效节水灌溉设施,让我们更坚定了扩大种植规模的信心。”

莱芜富甲庄园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发展大棚种植和林下经济为主,共有土地1300亩,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山地,目前已有40%的土地完成管道铺设,可实现自动化灌溉。

崔训东的心里有笔账:“与从前的大水漫灌比,现在用水方面每亩地能节水60%以上;用工方面,原来10个劳力才能忙完的活,现在1人就够了;现在用的肥,也只是原来的一半。总的算下来,每亩地一年能省4000元左右,原来一亩地一年要投入5000元,现在1000元足够了。”富甲庄园通过项目实施,推动了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村级单一的种植产业机构,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了集体收入。目前,这一项目已带动雪野镇富家庄村及周边部分村20多个贫困户人均增收万元以上,为乡亲们脱贫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

山东锋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部高工褚德峰说:“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可将肥料与灌溉水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既提高了灌溉效率,又有效减少了肥料挥发和流失,抑制面源污染。省水、节电、省工,能提升果品质量,减少药物残留,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

高效节水灌溉使山东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55提高到现在的0.63,年新增节水能力达30亿立方米。自2003年以来,连续13年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

如今,山东各地根据不同区域的水源条件和作物种植结构,兼顾先进高效与方便实用,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农业节水模式,在全省形成了立体化、系统化高效节水推广体系。“下一步,山东将进一步做好农业节水这篇大文章,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节水,努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确保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山东省水利厅厅长王艺华说。

高效节水灌溉,不仅使山东探索出崭新的节水路径,更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按照已描绘的蓝图,加快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和精准转变,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形成发展与水资源相协调的新格局,山东前行的步履更加铿锵,号角更加嘹亮。   来源:中国水利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Baidu
ios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