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区用户供水管网位于整个城市供水系统的末端,对水质影响远大于前端的市政供水管网,是决定用户龙头水质关键的“最后一公里”。我市原特区外城中村社区和早期建设的商品房住宅小区的供水管网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等原因,存在比较突出的安全隐患。市政府于2008年启动了原特区外城中村社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于2013年启动了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以政府投资为主,解决群众关心的“最后一公里”饮用水安全问题。
据悉,第一轮原特区外社区管网改造工程自2009年起分4年实施,由市、区政府和供水企业共投资13.6亿元,改造了523个城中村社区项目,改造用户供水管网总长度3000公里,受益人口达到300多万人。其中,有319个社区改造项目已经完工或正在施工收尾,其余项目已陆续招标进场,预计今年内完成施工。
第一轮社区管网改造工程到期后,原特区外仍有一定数量的城中村社区未能纳入改造范围,包括“插花地”社区和自来水与井水混用的社区,为此市政府决定继续实施新一轮社区管网改造工程,将有400多万人口因此受益。
根据有关实施方案,2016年至2019年间,我市将由市、区政府和供水企业按1:1:1的比例分4年总投资25亿元(市政府每年投资2.08亿元),组织完成对原特区外剩余447个社区的管网改造工作。
改造内容包括:社区总水表及总水表与市政管网之间的连接管道、社区内埋地管道、原村民自建建筑物的栋水表;存在供水安全隐患的社区公用水池(箱)和加压设施,经评估后可纳入改造内容(需由社区无偿提供改造用地);未实施消防管网综合整治的社区,其室外消防系统可纳入改造内容。原村民自建建筑物栋水表之后的供水设施不纳入改造内容。
据了解,此次改造将进一步规范水价,取消供水“中间层”,由供水企业抄表到户。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