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云博体育手机登录入口!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

统一管理供水的“泸西模式”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17  浏览次数:567
     阳春三月,泸西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中大河片区,16500亩蔬菜基地展开唯美画卷。在一片片绿意流淌的大背景之下,节水龙头喷吐着清澈亮丽的水花,映衬着蓝天、白云,构成了一道美丽壮观的现代农业风景线。

在金马镇山口村千亩高效节水灌溉蔬菜基地,晶莹的水花折射出七彩阳光,点缀着男女老少笑逐颜开的田间劳动场面,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全面建设小康之路近在眼前。

2015年山口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投资1700余万元,其中引进社会资本360万元,最终实现了“一村三股”(资产股、土地股、水利股)的股份合作运作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经济40余万元,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问题,使“空壳村”变成“实力村”。

中大河示范区和“山口样本”,体现了水利建设强基固本的作用。统一管理供水的“泸西模式”,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在助农增收、脱贫致富路上逐渐“显山露水”,发挥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命脉作用。

“采用这种灌溉模式既节约成本,用水便利,灌溉面积大,村集体和农民的收益也大。”金马镇山口村委会主任李朝生指着山口村千亩小坝的高效节水灌溉蔬菜基地对记者说,农民靠“土办法”传统种植玉米、烤烟收益少,还得“看天吃饭”,一亩地平均收入1500余元。现在农户靠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每亩1500元,加上就近在基地打工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很多人家的收入翻数倍。

“在基地打工苦得着钱,又能照管全家老小。”骑三轮车穿梭在田垅的王永祥说,他家里有两个老人,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妻子又是残疾人,家里里外都靠他。虽然家境贫穷,但确实脱不开身外出打工。他把2.5亩土地流转给基地,又常年在基地务工,全年有2万余元的收入,比自己种地增收6000余元,除去一年的日常开支还能有点结余。

“基地的投入使用,带动周边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租地得钱、就近打工、边学技术边拿工资的致富新路子。”山口村党总支书记金正红一席话,读懂了高原特色农业彰显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民“四方共赢”的农村群众的梦想。

近两年,通过政府投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中枢中大河、金马山口、白水桃园坝、金马爵册等上万亩成规模、出效益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4.6万亩。项目建设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以“合作股份”形式,引进了明康汇、恒达、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专业合作社参与项目建设与经营管理,彰显民生实效。全县实现每天劳务就地输出3万人次,每天每人劳务收入60至80元,成为泸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极。

“只有通过高原特色农业这一品牌的打造,才能实现水利工作的实惠性、经济性、扩展性,树立高原特色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性、必要性、长久性。”县水务局局长刘小刚对记者说,通过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水源问题,为发展提供命脉之基,为群众提供经济增收源泉;采取连片集中的方式强化水利主体工程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实现零距离的水源到田间服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实现了水利惠民的最大效益。

漫步泸西这一片生生不息的红土地,展望“雾花”装饰的田园,信息化、市场化、规模化和水肥一体化的高原特色农业高效节水的范儿,为这方热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来源:泸西县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Baidu
ios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