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确保饮水安全
“这是以前的茶壶,你看看水垢多厚;这是装自来水后买的茶壶,已经烧个把月水了,里面还跟新的一样!”在泗阳县庄圩乡庄圩村赵明明家,他拿过两个茶壶比划着说。这个变化,源于泗阳县正在实施的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程。这项惠及百万民众、被泗阳县委列入2016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之首的工程,先后投资约13亿元,铺建管网8700公里,计划今年6月底前实现供水通村率100%,到户率90%以上。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重在顶层设计。”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介绍,县里根据工程总体要求,聘请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编制完善泗阳县区域供水总体规划,在大运河、成子湖、淮沭河3个水源地建设4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22万吨,形成“河湖互备、区域互通、城乡一体、多重保障”的区域供水格局。
占地面积40亩、日供水能力4万吨,位于卢集镇新庄村的成子湖水厂,项目总投资1.7亿元,2015年11月调试运行,主要承担卢集、高渡、裴圩等11个乡镇30万人的生活供水。采访中,笔者看到,这个以成子湖为水源地的自来水厂,从碧波荡漾的水源地,到引河两岸的摄像头;从花园式的厂区,到现代化的仪器,再到精细化的操作,“顶层设计”的理念无处不在。
“通村达户”重在优质建管
区域供水,通村达户,不仅仅是让老百姓吃上自来水,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饮水安全,保证工程质量,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泗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海红认为。
泗阳县大部分乡镇的供水管网是2007年之前铺设的,主要为材质较差的PVC管,不适应区域供水压力要求,亟待改造。据统计,全县需要改造的镇村二级管网、村组三级管网约9000公里。
区域供水,核心是水质。因此,泗阳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机制,规范运行管理,提高水质品质,保障供水安全。
淮沭河水厂,占地2.6万平方米,服务6个乡镇。其水源地矗立的“淮沭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绿色指示牌上,“禁止养殖、旅游、游泳、排污”等提示语格外醒目。水厂内,网格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新型BY高效滤池、清水池、化验室等水质处理工序环环相扣。水厂负责人说,他们在抓好水源地保护、水质在线监测的同时,还做好深度处理设施建设、出厂水质化验和末稍水检测,水质由“合格水”逐步向“优质水”转变。
目前,该县中运河、淮沭河、成子湖3个集中式水源地均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水务、环保、卫生和供水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在全市率先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农村水质检测中心建设任务。
“双一号”推进赢得百姓点赞
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程启动后,泗阳县列出了“三步走”时间表:在春节前确保镇区和一个试点村庄实现供水;3月底再有一个村实现供水;6月底实现100%村居通水,90%以上农户通水。
泗阳把区域供水提升为“双一号”工程,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多次主持召开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作会议,就如期实现供水任务提出要求。
乡镇、街道也把区域供水作为“双一号”工程,党委书记、乡镇长决策到一线,指挥到一线,战斗到一线;县督查办、财政局、水务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强化督查、资金和技术保障力度,全县建立起高位协调、部门牵头、属地负责的工作机制。
“双一号”挂帅,加快了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程的推进步伐。19个乡镇、街道的试点供水工作全面展开,如火如荼,各施工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开沟、埋管、装表;县水务局抽调精干力量对全县252个村居的供水管网进行规划,以“供给侧”改革思路,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由政府负责管网工程建设,公司负责城乡一体化供水运营;同时回购134个农村小水厂,完成13座增压泵站的建设任务。
区域供水初战告捷,甘甜的自来水已送到13万农民家中,赢得了百姓的纷纷点赞。望着水龙头喷涌而出的自来水,卢集镇卢集村赵正芳喜不自禁:“过去吃的土井水、洋井水、小水厂水,水质都不好;现在这自来水,吃在嘴里甜在心,政府又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来源:宿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