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湖将城市防洪工程17座建节制闸、7座泵站、26台水泵通过远程智能化控制系统进行整合。截至目前,防洪直接效益总计达6.4亿元……”这是近日浙江省水科院对我市利用“智慧水利”治理城市内涝水平作出的评价测算。
随着我市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再加上我市城区河道水位受周边塘河水位影响严重,防汛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才能让防洪工程更高效运行,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答案是“智慧水利”。
在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现在,我市在水利建设方面也采用了现代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用“机器”取代“人力”,利用“智慧水利”来治理城市内涝,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城市防洪自动化控制系统。一套系统就可掌握我市城区所有的防洪工程,并可实现远程操控,既减少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更保障了工程和人员安全。记者在市城市防洪工程管理所的调度监控中心看到了这套智能化控制系统,在面积4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一排电脑,而电脑与正前方的九宫电视墙相连。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可通过屏幕实时看到通过电视墙实时监控所有水闸现地设施的状态及设备运行情况,查询内外河水位,利用控制计算机远程进行设备操作,记录运行数据,同时还可将视频纪录保存下来,以备事后调查。
据了解,城市防洪工程智能化控制系统主要由调度监控中心、远程控制系统、图像监视系统等有机组合而成,实现了泵组远程自动化控制、闸门远程自动化控制、泵组运行数据监控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共运行61次,合计592天,向外河排水7514.1万立方,始终将城市防洪包围圈内河水位控制在1至1.3米之间。
“这套系统相较于传统工程来说,工作效率有了质的提升。”市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屠慧林说,以前的现地操作模式需要操作及监护人员至少3人一组到各水闸现场逐个关闭闸门、开启水泵,17座水闸全部投入运行需4至5小时,在水泵运行期间,还需有人在各个泵站现场操作管理。采用智能化控制后,仅需1人值班,在接到运行指令后,在中控室用电脑远程操作,2小时内即可使工程全部投入运行,同时也免去了工作人员直接在风雨中奔波作业,排除了安全隐患。而城市防洪工程智能化控制系统不仅提高了效率,在顺利实行“机器换人”后,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屠慧林介绍说,我市城市防洪工程的17座水闸(闸站),如果采用现地操作模式,需要管理人员44人,推行社会化服务后虽可精减至20人,但仍比不上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高效。目前他们仅需管理人员4人,即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管理。同时,节省了大量办公设施、车辆等配套投入,相比现地操作模式年节约管理经费200万元以上。 来源:中国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