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治水比作一场考试,模环溪显然是成绩不稳定的“考生”。时而“合格”,时而“不合格”,有时还能“超常发挥”得一个“良好”,起起伏伏,令人不解。
昨日,横山镇上向徐村63岁的村民张寿林说起此事也特别有体会。张寿林的家距模环溪仅200米,去年“五水共治”启动后,这条“生了病”的小溪日渐“康复”,“今年春节时,大伙都议论水质不错呢,看着挺清澈。”可好景不长,清明节前后一场大雨,溪面上又出现了死猪,一头七八十公斤的死猪崽漂浮水面上,散发着臭味。现下这几个月,它又似乎变回以前那副又黄又浑的模样,“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村民还是比较敏感的,从近几个月模环溪在五都桥、金岗两个点的水质监测结果看,氨氮和总磷两项指标处于波动状态,排除监测点环境、天气因素外,这究竟是偶然现象,还是有其它原因?
生活污水纳管直排并存
20日正午,烈日当空,模环乡五都桥村一农户家门口的洗衣水流了一地。日头暴晒下,有些已经蒸发,留下一道道水痕,剩下的顺着水沟最终流进了附近的模环溪里。“自来水是用来喝的,洗衣洗菜用的都是井水。”户主陈大姐介绍,虽然有自来水,可大家已经习惯用井水洗衣服,只是偶尔用洗衣机,尤其夏天,小件的衣物通常就靠手洗。
“你这里的生活污水全部纳管了吗?洗涤水是不是直接排入溪里了?”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大姐一脸茫然。
目前,我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部分采用“厌氧+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也就是通过将农户生活生产的厨房废水、厕所污水和洗涤废水“三水合一”,汇集到污水处理终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然而,在五都桥村,虽然去年生活污水工程施工就已经完成,但由于村民的生活习惯,大部分的洗涤废水都没有纳管,“三水”只接入“二水”,含磷量很高的洗涤废水仍“逍遥法外”。
无独有偶,在模环溪沿岸的模环村,由于地处集镇,学校、医院、店铺密布,常住人口超过1000人。模环村生活污水项目去年就已完成并通过了验收,但集镇却未从中受益。昨日,记者在集镇上的一家饭馆看到,中午时分,饭馆厨房用水直接从厨房流经弄堂,最后流入地下沟渠,“附近的饭馆都这样的。”据了解,像这样的饭馆,集镇上就有10余家。饭馆老板娘詹女士坦言,自家的污水未纳入污水管网,只能这样排。为此,村后的模环溪沿岸就有了“独特的风景”:三三两两的白色排污管在岸边张着大嘴,下午1时许,一排污口的污水还在“哗哗”直流,流入溪里。“资金不够,集镇上学校、医院、店铺那么多,怎么纳管?”模环村村民主任李爱祥提起这个问题也很无奈。
建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可洗涤废水未纳管;拥有密集人口的集镇因为资金还未启动项目;还有些工程运行近一年的,但运维却还处于空白……有关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来自浙江联达监理公司的叶汝泉也有话要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工程,后期运行维护很关键,比如井盖被压破,排污管被堵住,这些极有可能导致雨水天气来临时,污水倒灌,甚至导致整个设施瘫痪。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村中已建成的生活污水管网和终端的运行维护通常依靠村级监督员,但村级监督员一般都由村“两委”干部担任,缺乏专业技能,有些即便发现问题,村里也没有能力解决,还得上报施工单位。
养猪场污水偷排总有时从去年11月底公布的《龙游县生猪污染整治期限明细表》上看,我县共计927家养殖场需整治,其中工业整治的430家,生态循环治理的497家。比起邻县,我县当下以中小型规模养殖场为主,场地分散,资金不够,这也对后期整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7月中旬,模环乡61家需工业整治的养殖场仅3家通过初步验收,而78家生态循环整治的养猪场还在整治过程中。
整治中的养猪场污水是否会偷排直排?本报3月底曾曝光过模环乡刘家村和湖塘殿村交界处的一养殖场,疑似养殖场污水直排。据户主解释,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资金不到位,整治进度相对缓慢。此类现象,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不少。20日,模环乡钱家自然村的一养殖场内,因为两日前的一场阵雨,养殖场外污水横溢,高温暴晒下,田沟里流淌的液体已发黑,越发刺鼻,使人不敢靠近。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在养殖场打工的胡师傅却不以为然,他解释,养殖场存栏300多头生猪,因为没有场地进行生态循环治理,如今老板决定进行工业化治理,资金也要20多万。这段时间,机器还没有到位,他们采用的仍然是“老方法”,将猪粪统一在门口的三个池内发酵,沼液卖给周边的农户做肥料,剩下部分再卖给生物发电企业。或许就因为这样,养殖场附近的橘林气味刺鼻难闻,污水四处流淌,令人作呕。
“其实,初步验收并不能直接产生什么效果。”据监管部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初步验收一般是验收其购买的机器是否合乎标准,真正的功能性验收还未进行,所以通过初步验收的养殖场其排放的废水合格与否还不能下定论。他认为当下存在的还是偷排直排问题,区别在于主客观,比如趁暴雨偷排直排的,为省电费关了机器的,“偷排总是存在的,就是很难抓现行。”他举例,某次检查中,他们一行人到了北乡一养殖场门口,四周静悄悄,也没听到任何机器运作的响声,数分钟后,老板听到风声,当他们进入养殖场时,机器“隆隆声”响起,着实让人尴尬。
北乡水质呈现季节变化
北乡地处丘陵地段,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块,一路探究下来,记者发现模环溪水质变化和这两大产业也是密不可分的。
10多年前,北乡村民依托附近兰溪市珍珠养殖业的辐射带动,纷纷挖田改塘。以模环乡白马村为例,这个1000多人口的行政村,就有1000多亩的田挖塘。如今在模环溪沿岸还分布着不少这样的鱼塘,一部分发展鱼、蚌等水产养殖,一部分改养鸡鸭,还有些已经被废弃,成了垃圾塘。
“快过年肯定是要放水抓鱼的。”在横山镇龙葛南路附近,三五个大小不一的水塘都是早些年田挖塘形成的,其中一个近20余亩的水塘,池水泛绿,水面冒着水泡,飘着藻类,走近甚至还能闻到一股鱼腥味。据附近一位徐姓的村民介绍,鱼塘大概是15年前改造的,“都是死水,当然不干净啊。”他说,每年年底,该鱼塘几乎都要排空才能抓鱼,“水就放到对岸,最后都流到溪里去了。”
“鱼塘一放水,氨氮指标铁定超标!”北乡一乡镇干部坦言,当下田挖塘大多使用的还是畜禽排泄物、有机肥等传统的肥水养鱼模式,养殖尾水排放基本上都是大幅超标,因此每年春节前期这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尤其每月交接断面抽测水质时,一池塘尾水极可能对水质检测结果起到颠覆性的作用。无奈,鱼塘承包户为抢市场卖个好价钱,偷偷放水抓鱼也是常有的事。
另外,得益于北乡的土壤和水利条件,横山、模环一带荷花、水稻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对于稻田施肥和水质好坏的关联,模环乡一位江姓的种粮大户直言不讳:“肯定是有影响的。”他解释,每年单季稻的施肥时间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底,一亩稻田施肥约50公斤,其中有15公斤是尿素,“含氮量超70%。”不仅如此,遇到夏季暴雨天气,尿素的流失量也是50%以上,因此不难想象,一旦施肥季节遇到暴雨,稻田尿素流失,附近水域的氨氮含量指标自然随之升高了。相同的问题,横山镇天池村种植荷花的王师傅也很认同,每年夏季还是荷花的施肥季,以尿素和复合肥为主,肥料的流失多少对附近水域环境产生影响。
事实上,长期以来,化肥、农药及各类激素长期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正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积累增加,加剧农村的水土恶化。因此,作为农业型乡镇来说,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精确配方的农药化肥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来源:慧聪水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