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云博体育手机登录入口!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
 
供水新闻

体制改革开创昆明水务管理新局面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28  浏览次数:410
  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记者杨官荣摄


  “一户一表”改造提高居民用水率。  记者杨官荣摄
 

2014年是昆明市全面深化水务改革的第一年。根据《云南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总体方案》《云南省关于深化水务改革的专项方案》及《中共昆明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实施意见》(昆发〔2014〕4号)、《昆明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及有关要求,昆明市水务局完成了《昆明市深化水务改革专项方案》。

结合昆明实际,昆明市水务局确定了深化水利投融资及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参与式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利安全发展保障体制等。

“三条红线”设置最严“防火墙”

水务体制改革中,昆明市水务局建立了市、县两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为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了一道“防火墙”。

“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其中,确立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可以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促进用水户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用水效率;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可以确保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反过来有效落实总量控制;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可以保护水体水质,改善水体功能,促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从而有效减少废污水排放。                  

结合昆明实际,以“省级下达控制指标为主,控制指标覆盖全区域”的原则,昆明逐步形成了市域行政区全覆盖的市主城区、各县区共18个单元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能力“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分解方案。

按照指标分解,全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到2015年、2020年、2030年分别控制在19.9亿立方米、26.6亿立方米、29.0亿立方米以内;全市用水效率控制目标为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2%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以上;全市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为列入省级考核的26个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1%以上,列入省级考核的16个重要饮用水源地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分解为下一步深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设置了一道“红线”。

可以预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社会对水的认识和传统的用水方式,必将影响到昆明百姓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简单地说,杜绝用水浪费后,市民用水将更有保障;水质改善后,大家可以喝到更洁净的水,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因此,这是能真正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水利改革措施。

民生水利群众全程参与管理

民生水利,以人为本。目前,昆明市水务局正建立健全参与式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探索民生水利项目群众全程参与管理模式。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昆明市水务局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水利合作股份试点,引导将财政投资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资金转为集体股权或者量化为受益农户股份,鼓励发展农民用水专业合作及其他产业合作社,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参与水利设施管护的积极性,探索新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目前,昆明已有9个县区选定了项目地点和建设内容。昆明率先在山区水利整村推进项目富民罗免乡小甸村全面推行群众全程参与式管理机制,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审查等各阶段全程引入群众参与,充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

同时,昆明鼓励和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通过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制定规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自我管理作用,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市场主体、合作组织、农民群众等参与水利建设和运行管护。

另一方面,昆明在重要水源工程前期工作中积极做好当地群众工作,召开征地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动员大会,鼓励当地群众和社会参与和有效监督,并研究探索重大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群众和社会有序参与、有效监督机制。如今,昆明水务局将已整治好的掌鸠河县城段景观闸至英子龙抽水站段和景观闸至南塘河咪油村大桥以下河段(总长约2.5公里、河宽36米)水面15年经营权采用公开竞价的形式进行拍卖,以实现河道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用水效益

水利工程不仅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通过创新高效节水项目、限制高耗水行业、村里“一把锄头放水”等手段,实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高效节水项目建设中,昆明市水务局明确划分企业和国家在工程建设中的任务分工,水源工程和骨干输水管网由国家投资建设,分支管和田间工程由企业(或者农民用水户协会)投资,初步形成企业、社会和国家共同投资建设高效节水工程的良好格局。工程建成后,国家投资建设的工程设施产权归国家所有;由受益企业投资建设的工程设施,产权归受益企业所有;全部工程设施交由项目区受益企业和种植经营者负责管理、维护和更新改造。管理单位做好工程项目的运行管理工作,制定供用水计划,建立健全与工程有关管理制度、运行操作规程,使实际运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灌溉用水按当地的现行水价收取水费,计入成本,实现水资源的有偿使用。

同时,昆明市水务局紧紧抓住滇中产业新区成立、市工业产业调整布局的契机,牵头完成《昆明市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水资源专题研究》。明确了将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列为园区“七规合一”要件,以区域工业用水总量控制红线为依据,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严格园区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及节水“三同时”制度,限制高耗水行业进入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成为工业产业布局前期工作的要件。

此外,昆明因地制宜采取用水户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利专业服务队、企业管理、村组集体管理、承包租赁等多种建后管理模式,落实良性管护机制,确保小型水利工程持续发挥工程效益。如宜良县各灌区农灌用水由各村委会、村民小组统一指定专人管理,做到“一把锄头放水”;嵩明县未级渠系的用水管理由村委会和村民小组进行,对违反《春灌用水工作意见》的农用水户,采取限制供水、停止供水、经济处罚等措施;石林县充分发挥用水户协会和村委会协商调解和配水的作用,合理调度和配水等。

探索建立全市水权交易制度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短板,为此昆明市创新体制改革的同时,探索水权交易制度。为下一步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打好基础。

近年来,昆明市工农业生产、生活总供水量基本在19.5亿立方米左右,由水利工程、地下水、河流和再生水联合供给。其中,生产用水量约16.22亿立方米(第一产业用水量7.74亿立方米,第二产业用水量7.77亿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量0.7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3.2%;居民生活用水量为3.0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4%;生态环境用水量0.2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与云南省分配给昆明市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25.7亿立方米比较,虽然总量上未突破,但就个别地域和流域看,昆明主城区的用水量已接近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珠江流域用水量也已接近总量控制指标。因此,为缓解昆明市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在充分借鉴省内外已有水权交易经验的基础上,昆明市水务局探索在重点区域实行水权制度、开展水权交易试点、建立水市场体系。

目前,昆明市水务局成立水权交易调研工作组,制定调研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收集整理了国内外水权交易相关资料,还组织相关人员到清华大学进行水权理论与关键技术专题学习培训,对水权理论、中国水权实践、水权关键技术、灌区水权研究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经过现场调研、收集资料等手段,调研工作组充分的调研对昆明市建立水权交易制度体系和因地制宜探索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提供了参考,并形成了《昆明市开展水权交易调研报告》。

今年,按照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昆明市将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力争出台水权交易的相关制度,适时开展全市水权交易试点。

记者蔡晓磊报道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