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云博体育手机登录入口!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

借国际资本之力打造水务旗舰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03  浏览次数:480
     Building water flagship by use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控水务)是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HK00371), 也是香港主板上市的北京控股有限公司(HK00392)旗下的水务旗舰企业。2008年北控水务在香港上市时,水处理规模不足100万吨/日,营业收入不足四亿港元,净利润不足5000万港元,总资产不足50亿港元,市值不足22亿港元。时过五年,截至2013年年底,北控水务水处理规模已超过2000万吨/日,营业收入已接近65亿港元,净利润超过11亿港元;总资产已达到450亿港元,市值最高值突破500亿港元。截至目前,北控水务已在中国大陆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葡萄牙、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拥有300多个水务项目,实现了从中国国内到国外的水务市场战略布局。北控水务缘何会在短短的五年间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缘何会受到如此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的青睐?又是如何在国内外水务市场跑马圈地的?为此,《国际融资》记者专程采访了北控水务执行董事、执行总裁周敏先生

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Group Limited (BEWG), a company listed on the Main Board of 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 (Stock Code: 0371), is a large-scale group which provides a broad range of water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rvices in China. In 2008, BEWG faced such situation: water treatment scale was less than 1 million tons / day, business income was less than HK 400 million, net profit was less than HK 50 million and total assets were less than HK 5 billion. While in 2013 the data exceeded 20 million tons / day, HK 6.5 billion, HK 1.1 billion and HK 45 billion. Currently, BEWG has owned and operated over hundreds of water supply plants and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n China, Malaysia, and Portugal, with daily design water treatment capacity over tens of million tons per day. This represents the Group has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its nationwide strategic layout and established a strong presence in the oversea market. Why could BEWG show such a blowout type growth? Why did BEWG get the favors of so man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know more about BEWG, the reporter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Magazine interviewed Mr. Zhou Min,the Executive Director and Executive President of BEWG.

一段不能忘却的北控水务重组之往事

话要从历史说起,笔者从过去媒体报道中了解,1997年5月29日,由北京市八家优质资产组合而成的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控股”),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北京市企业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典范之一,为首都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及融资渠道。好景不长,1999年,北京控股盈利水平下降,而其母公司京泰集团更是背负了数十亿港元的债务,账面显示仅有100万美元,北京控股面临破产的威胁。时任市长助理、兼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衣锡群临危受命,被北京市政府决策层任命为京泰集团副董事长、北京控股董事局副主席。当时的媒体报道说:在京泰集团出现债务危机、北京控股被香港投资者宣判为‘红筹已死’的情形下,衣锡群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完成资产重组,最终实现北京控股业务由多元化向以公用事业为主业的转型,母公司京泰集团亦从负债30多亿港元成为一家零负债且有近20亿港元净资产的企业。2003年,衣锡群看中了“北京燃气”的发展潜力,向时任新市长王岐山建议对两家企业进行联合重组。2005年1月8日,由京泰实业和北京市燃气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的北京控股集团,以近370亿人民币的资产总额,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此时的衣锡群也被任命为北京控股集团的董事长、北京控股董事局主席及其母公司京泰集团董事长。

此时与北京市燃气集团的联合重组,使北京控股初步实现了向城市能源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公用事业公司的转型,其战略目标也明确定位在“北京市政府对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从事经营管理的主导企业及海外资本市场投、融资平台”上。2007年,北京控股开始琢磨发展北京控股的水务板块,但他们的水务资产实在是太微小了,只有一家水源厂,于是北京控股董事会决定并购一家具备市场运营能力、经营状况良好的私营水务公司,而后与北京控股的水务资产一起装入壳资源上市。这时,一家名叫中科成环保集团(简称:中科成)的水务公司进入了北京控股视线。

据周敏先生回忆,当时,他和现任总裁胡晓勇都是中科成的股东,也是中科成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他们从2000年进入水务行业,在与北京控股合资前,已在浙江、山东、四川拥有13家污水处理厂,水处理规模达100万吨/日,并拥有水务处理技术优势。对北京控股而言,中科成的技术、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百来万吨水的现成资产是他们最看重的。对中科成而言,如果与北京控股合资,北京控股的雄厚资金实力可以使公司在水务市场的业务拓展进入快车道。毫无疑问,这种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合资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当然,这也是双方达成合资、上市共识的基础。北京控股以八亿港元资金注入,将中科成的股东资产、水务资产及其管理团队尽收囊中,成立了北控水务,北京控股占44%的股权,中科成的十几个股东占43%股权。2008年北控水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经过这几年,原中科成其他股东余在北控水务的股份已经很少,我和胡晓勇因为一直在北控水务做管理工作,加上我们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所以始终持有公司的股份。”周敏这样说。

在北京控股麾下的数百家企业中,北控水务应该说是一家十分特殊的企业。它的特殊不仅表现在其重组之初股份结构的配置中私营企业的股份仅仅比国有企业少了那么一点点,更为重要的是,北控水务的管理团队不是从母公司北京控股派入,而是由中科成管理团队全权管理,从市场上招聘。周敏告诉《国际融资》杂志记者:“当时的董事局主席衣锡群对我们说:‘北控水务就用你们的管理,所有团队就由你们自己从市场上找。’后来北京控股就派了一个人,在北控水务做副总。与其它北京控股所辖的国有企业相比,北控水务的管理很特殊,一个是管理职位没有行政级别。另一个是管理团队享有北京控股的一个特别授权:主业范围的投资项目由我们管理团队自行决定,无需报北京控股批准。”

形式上完成重组和能否将混合所有制进行下去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两个不能相提并论的事情。前者容易后者难。“记得北控水务成立后召开第一次战略研讨会,由于是国有公司跟我们私营企业第一次合作,大家都很重视,北京控股各部门领导全部到位,衣锡群也去了,会议开了两天,大家各抒己见,但现场气氛有些紧张。会议最后,衣锡群发言了,他很简单地说了几句:“中科成管理团队在这公司里有很多投资,他们肯定会更关心企业的发展,而且我们限定他们两年内不能卖股票。但我们要给他们搞市场化机制的权利,给他们主营业务授权,只要他们专注于搞水就可以。”周敏回忆说。

衣锡群的战略胸怀为北控水务的健康发展定了政策之调。他将管理北控水务的大权交给了私营企业家,这不要说是在当年,就是现在也鲜见。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当时北京控股一把手的衣锡群承担起独立做出这项决定的全部风险。他曾对媒体说过这样的话:“有时一个决策不是本身有多困难,是不能和别人商量,得独自做出决定,得承担所做出决定的全部后果,这是最大的困难。通常国企的老板都很不情愿独立地面对这种困难,他会很犹豫,到最后可能就算了。”结果怎样呢?上市后的北控水务,股票市值一年涨了几倍!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北控水务的股票市值已从原来的二三十亿涨到了400多亿!已近母公司北京控股900亿市值的一半。

周敏感慨地说:“衣锡群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领导。我们这支管理团队后来在张虹海主席带领下也很争气,把北控水务做到了今天这么大的规模”。

假使北控水务重组之始没有搞混合所有制,假使北京控股没有给管理团队这么大的权力,假使最初定调没有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经营这家上市公司,今天的北控水务会有这么骄人的业绩吗?国有资产能够得到如此井喷式增值吗? 笔者认为一定不可能!

笔者想以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上实控股)为例做个说明:上实控股是上海国资委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控股是北京国资委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而北控水务只是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就目前的数据显示:上海实业的市值是200亿,北控水务的市值是400多亿,而北京控股的市值是900亿。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北控水务市值是上海实业的两倍!而北京控股的市值是上海实业的四倍!有人说,上实控股应该向北京控股、北控水务学习。但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因为他们没有碰上北京控股和北控水务当初所处的特殊的历史环境,自然也就不可能推出受命于背水一战、敢于承担独立做出决定的全部风险的企业指挥官,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市场井喷出现之前率先构建出混合所有制这样大胆而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也就不可能先人一步跑马圈地了。

历史无需假设,但在推行混合所有制的今天,北控水务的经验值得所有国有企业学习借鉴。

不能不特别一书的北控水务PPP模式

北控水务是一家国有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与民营水务公司合资的香港上市公司,这种基因组合使之对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表现出天然的亲近。PPP模式通常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来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水务是各类公用事业行业中较早运用PPP模式的领域之一,而北控水务又是该领域的成功实践者。

早在2002年,北控水务前身中科成收购绵阳市城市污水净化公司并取得绵阳市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一期TOT特许经营权时,就采用了这种国际金融机构推崇的PPP模式,约定在未来30年经营期内公司向政府收取污水处理费。

北控水务重组创立以来,继续采取这种PPP模式,凭借其工程咨询、工程设计、环保设施运营等甲级资质,以及核心工艺、技术研发、战略联盟、项目管理和融资渠道等多重优势,先后在中国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葡萄牙、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DBOO、BOT、TOT等方式,投资、设计、建设、经营了301个水务项目,规划水处理能力超过2000万吨/日,服务人口超过8000万,积累了包括污水厂、供水厂、再生水厂、海水淡化、水源(包括水库)等水务全产业链投资、建设、技术、运营、管理的经验,成为中国国内水处理行业运营成本最低、收益率最高的水老大。

经过十多年PPP模式成熟运营和经验积累,北控水务在资金、管理、技术、品牌方面在业内均具备了较大优势。

多年来,北控水务始终强调修好内功、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效率,并将其视为维系PPP模式中公私合作的基本纽带,让PPP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灵魂。

北控水务2013年年报显示:该集团2013年水处理服务及水环境治理建造服务的营业总收入为64.065亿港元。其中水处理服务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5.246亿港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9%;综合治理项目建造服务和BOT合约建设的水厂的营业收入达到37.643亿港元,占营业总收入的59%;水环境治理技术服务的营业收入为1.176亿港元,占营业总收入的2%,但是毛利率是所有服务中最高的,达到85%。比之前2012年度,2013年水处理服务及水环境治理建造服务的营业收入增加72%。而2014年上半年,该集团营业总收入为38.15507亿港元,其中水处理服务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9.31479亿港元,综合治理项目建造服务和BOT合约建设的水厂的营业收入达到17.82305亿港元,水环境治理技术服务的营业收入为1.01723亿港元。

周敏向《国际融资》记者介绍了北控水务的盈利模式:“第一个盈利模式是我们通过BOT、TOT模式,投资诸如污水、再生水处理服务和供水服务项目,取得30年水处理的特许经营权,收取这种水处理的服务费。第二个盈利模式是针对那些没有特许经营权的,或者说是不可能通过这种服务收回投资的水环境治理建造服务项目,诸如改善整体流域环境、水环境,恢复水环境的生态服务和水环境治理技术服务等,通过采用BT模式,投资完成后,由当地政府以BT形式回购。”

在北控水务众多PPP模式水务项目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五万吨/日海水淡化厂项目。“这个五万吨海水项目的投入成本为每吨水五块多,当地政府在此基础上为海水淡化的补贴为一块二,使这个项目在每吨水价格5.99元保本的前提下得以进行。实际运营供水后,当地政府为减少财政补贴压力,从我们北控水务手中回购40%股份,成为持股70%的控股股东,而我们北控水务的股份减持到30%。”周敏说。

当《国际融资》记者问及为何北控水务还要在这个规模小又不赚钱的海水淡化项目上持股时,周敏的回答是:“虽然这个海水淡化厂的供水量很小,但为了海水淡化的进京工程,为了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我们也要运行。目前我们正在曹妃甸给北京做百万吨海水进京项目的前期规划和可行性分析等工作。未来,我们将投资建设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厂。从商业运营的角度考虑,将海水淡化后供给北京,从成本上看,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北京市水资源的重要战略补充考虑,我们投资这个海水淡化项目非常有价值。”

用业绩赢得国际银团贷款并竞得境外项目大标

2014年10月9日,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与澳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三菱东京UFJ銀行、菲岛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荷兰合作银行、华侨永亨银行有限公司、国民银行、蓝天亚太金融有限公司、印度国家银行、彰化银行、换银亚细亚财务有限公司、新韩亚洲金融有限公司以及合作金库商业银行等13家银行签订了开创性的协议,共同支持北控水务在中国境内推广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北控水务因此获得一笔利率与市场同期水平相比有较大优惠的2.88亿美元B类银团贷款,加上2013年11月获得的亚行1.2亿美元A类贷款,总计融资4.08亿美元。

根据协议约定,这笔资金将全部投向中国境内污水及再生水厂的收购、并购、建设、升级改造和运营维护,从而使中国国内的污水处理厂达到最高的国家标准。该笔资金支持了69个BOT及TOT项目投资、建设、升级改造及运营,覆盖全国八省42个地区,污水、再生水及自来水处理能力约220万吨/日。经过处理的污水水质达到再生水水质要求,还可用于工业冷却和城市环境等再生用途。

亚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极低利率将两笔大额资金贷款给北控水务,源自他们在历时九个月的尽职调查中对北控水务的的业务模式、环保建设成就和运营管理能力的高度认可。正如亚行私营部基础设施融资东亚区主任木村寿香对记者所说:“我们注意到中国的发展状况、技术以及市场都在不断变化。在众多可能发展PPP的领域中,我们选择的是能对既有观念形成挑战、能改变行业现状以及能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的项目。通过PPP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正是我们通过提供融资,支持PPP发展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我们选择融资支持的项目都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并且能切实地满足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和北控水务展开合作,是因为北控水务作为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能够着眼于未来,为亚洲提供污水再生利用这样创新性的、也是亚洲急需的解决方案。”

周敏告诉《国际融资》记者,亚行对北控水务及其所投项目进行了近一年的尽职调查,调查得非常仔细认真,让他们很感慨,但最终结果也很让他们自豪。亚行50多个成员国以全票赞成通过了对此项目的贷款。不仅如此,亚行还根据合作中建立的信任和积极的市场反馈临时提高了对北控水务的贷款授信额度,并表示愿与北控水务继续在环保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深入合作。

亚行基础设施投资贷款的最终目的是让公众享受更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的。但商业银行是遵循商业原则的,贷款是要有回报的,所以利润是他们选择企业项目的首要标准。那么,这13家国际商业银行为何会将资金贷给北控水务呢?周敏回答说:“这13家商业银行主要看重的是我们北控水务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情况及经营情况。我们北控水务在2008年上市以后的市场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对我们的财务报表、工作情况和盈利模式等做了全面的评估,除了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我们的盈利模式和收益也还是挺让他们认可的。”

周敏还告诉《国际融资》记者,这笔4.08亿美元贷款进入中国境内后,还可以产生放大效应,在中国国内取得相应的配套项目贷款,也就是说,可以增加两至三倍的贷款规模,从而将产能扩大到450~500万吨。这是其一。其二是,由于这笔资金没有明确规定投哪个项目,只要是污水、再生水方面的投资,都可以使用,这种相对比较灵活的资金使用规定有助于项目投标。其三,因为有了亚行和国际银团贷款的支持,使资本市场上的很多基金对北控水务股票产生了信心。为北控水务在国际水务行业的品牌知名度提升又加了一分。

今年以来,北控水务连续在海外市场发力:

2014年5月6日,北京控股集团与台湾力麒建设成功签署合作协议,京泰发展、北控水务分别取得台湾力麒建设子公司鹤京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25%和5%股权。而鹤京企业旗下的山林水环境工程公司具有优异的水资源环境工程处理技术(如污水处理、废水处理、下水道系统、海水淡化等)以及丰富的实际营运经验正是北控水务参与此次并购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汇聚有超过130家水务公司和28个研发中心,是被公认的全球领先的水务枢纽。2014年6月1日,北控水务将其国际业务总部设在了这里,冠名北控水务国际有限公司(简称:北控水务国际)。北控水务国际作为北控水务中国大陆之外的海外水务市场的总平台,预计未来在海外的潜在投资将达到20亿新币。北控水务集团执行董事、总裁胡晓勇在新加坡国际水周(SIWW)首日举行的对外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的长远战略之一就是通过国际化发展和业务扩展,增加北控水务在不断发展的国际水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我们的全球扩展计划是基于我们已经在中国水务市场奠定的‘领头羊’地位的优势。而当我们着眼于中国之外的水行业技术和处理方案时,新加坡因其在水务技术研发上的不断创新和卓越成果以及新加坡政府的扶持政策,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决定在新加坡设立我们的国际总部。”

三个月后的9月18日,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正式公布:北控水务国际与新加坡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UE NEWATER Pte Ltd组成的BEWGI-UEN联合体为新加坡樟宜第二新生水厂DBOO项目的最优中标人。樟宜第二新生水厂的日产水规模为22.8万吨,第一年综合水价为0.276新币/吨。自预计的商业运营日起(预计为2016年),特许经营期限为25年。此项目将应用微滤加反渗透的双膜技术,最后经过紫外消毒处理将新加坡樟宜污水回用厂二沉池的出水处理成为新生水,并将新生水输送至新加坡新生水管网系统。参加此次竞标的还有新加坡凯发有限公司(Hyflux,简称:凯发),凯发是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水务公司,市值超过10亿新元,是被认可的全球最佳水工业企业和亚洲领先的水和流体处理公司。

北控水务与凯发这样一家新加坡老牌水务公司竞标并最终胜出,原因有四:第一,北控水务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从出生到成长的十几年间,PPP都做得落地有声,叫好也叫座,市值超过400亿港元,远大于凯发;第二,虽然北控水务在技术与管理上与凯发难分上下,但在水处理的投入成本上却略低于凯发;第三,北控水务在融资方案设计上没有输给凯发,标的项目直接选择在新加坡的银行做融资;第四,国际金融机构对北控水务有分量的评价,2014年入选“全球水务四佳”的行业荣誉,北控水务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葡萄牙、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拥有、管理和经营的300多个水务项目和北控水务每年两次在新加坡的路演,都为北控水务国际品牌的提升加了分。

周敏表示:“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水务的公司,我们每年都会增加一些国际项目,这是公司国际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希望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成长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公司。”

最后的赘语

就在《国际融资》记者完成本文之时,北控水务集团新的五年战略规划也已亮剑。周敏告诉记者:“北控水务未来五年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集团在污水处理、自来水供水的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率从现在的4%提高到10%,市值达到1000亿港元水平,拥有八百家以上水厂,水处理规模每天达到4000万吨,进入全球水务行业前10位,成为在业内和资本市场上有影响力、领先的专业化水务环境综合服务商,实现股东回报的最大化。”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未来五年,北控水务将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继续强化资本实力和高效快速的投资拓展能力,同时,积极打造技术竞争力,实现投资与科技两轮驱动发展。在管理方面,完成从积极介入型管控模式向战略型管控模式的过渡,建设战略型管控体系,优化授权,提升其内部市场资源、金融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的协同共享效率,打造管理优势,实现北控水务发展速度和行业地位的持续提升。在社会目标方面,力争形成良好的产业效应,为所在区域创造更多产值、税收及就业需求,提升当地环保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采访录音及资料整理 田露 李留宇,采访人物摄影 陈醒)

北控水务之荣誉

经过多年发展,北控水务获得了“中国水务新锐企业”、“中国知名水务企业”等荣誉称号,于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四年荣登“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榜首,并在2014年法国巴黎举行的全球水务高峰论坛上,“凭借其2013年在中国水务市场上的突出表现以及在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在同行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家中国水企入选“全球水务四佳”。并于2014年5月29日恒生指数最新的调整中,被纳入恒生中国内地100指数成份股,北控水务由此首次晋身该指数成份股。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云博官方在线登录网站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Baidu
ios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