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奏响兴水利民三部曲
本报通讯员 王华 易云飞
从雅鲁藏布江到雅砻河,从在建旁多水利枢纽到即将动工建设的拉落水利枢纽…近日,笔者沿着雅鲁藏布江去感受水利给各族群众带来的新变化,倾听着我区兴水利民所奏响的三部曲。
交响曲:齐心协力保生产
山南地区青稞灌溉期。一人肩上一把锹,一亩接着一亩浇。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塘镇羊嘎村村头,正在浇地的村民尼玛次仁和旺堆说,他们村实行轮流灌溉制度,每户出一个劳动力,十人一组,负责当下全村农田灌溉,等到下一个灌溉时期,换成另一组。
“分组轮流浇地,能让更多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实现保粮增收两不误。”格桑卓玛是扎塘镇政府派驻羊嘎村工作队成员,她说,今年春灌前,工作队详细了解了该村水渠损毁和淤积情况,认真制订方案,配合县水利局组织村民对水渠进行全方位维修和疏通,确保灌溉渠道全线贯通。
地区水利局副局长丁在亭说,地区各县政府每年都会召开专门的农业灌溉会议,科学安排灌溉时间和顺序,保证灌期平稳过渡,目前全地区灌溉实行每亩地每年收取1块钱的标准,“收钱的目的在于提醒群众有爱水护水的意识,保障农田水利设施持续发挥效益。”
“感谢共产党,我们家乡也有了清水。”在雅堆干渠倒虹吸工程所在地,当地群众边巴次仁说,他们村以前用水全部靠天,倒虹吸通水成功后,青稞、小麦、萝卜、土豆等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几乎每家都买得起拖拉机了。针对新修干渠,村里专门派出4个维护人员实施全方位管护,灌期结束,维护人员都会用抹布将渠道擦净。
协奏曲:兴水利民又富民
在达孜县塔杰乡巴嘎雪村,水管员格桑多吉一路小跑从家中拿来钥匙,打开机井房给大家展示供水设备。他说,两年前,国家投资38万元为该村里修建安全饮水站。“都是全自动抽水蓄水,很方便”。目前全村水费收取标准为每户每年5块钱,水费主要用于供水设备的后期维护,支出项目每年向全村公示两次。
巴嘎雪村地处江大玛山的山脚下,75岁的村民塔青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全家人均收入每年能达到7000多元。“能每天喝上干净的酥油茶,吃上香喷喷的糌粑。”是年轻时经常挨饿的塔青一直的愿望,水让这样的憧憬成了现实。
取水房、洗澡房、供水房……配套齐全的小房子整齐排列着,在江孜县桑阿寺里,阿旺和加措两位僧人正在装修房子。阿旺说,供水系统建成之前,寺里僧人需要到数公里外的井中取水,如今除了吃水方便,还能洗上热水澡。寺管会成员查果巴珠还将寺庙旁的荒地开发出来,种上蔬菜。“小白菜、西红柿、茄子,浇水方便。”他用几句简单的汉语给笔者比划着,拧开安装在田间的水龙头。
“今年的洪水可能会早来一些,我们得加班加点,尽快将堤防修至洪水位以上。”在日喀则达热瓦水利工程第一标段现场,来自吉林的工程监理肖磊严把质量关,他说:“除了保障工程质量和工人安全外,我们还跟环保部门签订了环保协议,河堤外围的树林、湿地不能因施工有丝毫破坏。”
变奏曲:新鲜变化鼓舞人
“以前这里是荒草滩,现在变成了水利枢纽。”这里是达瓦曾经工作过的水文站,他说,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庞大的水利枢纽给乡民带来了便利。同村的索拉今年20岁,读完职业中学后在村里当起畜牧医生,他说,想多挣点钱,更想接触一些关于水利的新事物。
“没修渠之前,一壶青稞酒都喝完了水还没到,现在刚把酒杯放下水就过来了。”今年58岁的土丹次平是达孜县邦堆乡邦堆村的村民,说完这话他笑了起来,黝黑的脸上布满沧桑,“过去每年给土渠清淤,需要300多个村民一起出动忙活半个月,现在只要三年清理一次。”
自扎囊县连续三年实施完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后,当地群众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将传统种植的小麦改为了青稞。乃东县在建成“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后,几年前引进山东大蒜品种,借助可控水控温的大棚种植成功,运到安徽后,一斤能卖到20多块钱。
隆子县日当镇完全小学,自去年搬到新校址后,学校就通了自来水,水利局定时派人进行水质监测。“我们把每个班级作为开展节水教育的阵地,老师会经常教给学生节约用水知识。”校长吉米说。
“独自走在那条小路上……那位背水的姑娘……”背水场景如今在西藏已少见,但那些关于水利的故事,却如同动人的音符,久久萦绕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