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河南持续高温少雨,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迎来大范围干旱,且旱情呈蔓延加剧之势。尤其自6月份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仅有90.2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呈现出严重的气象干旱。灾区村民告诉记者,“水源条件太差,只能放弃,就差用眼泪浇地了!”(8月2日新华网)
一场波及12省区的旱灾,又一次揭开了城乡用水不公的“伤疤”———在城市,工业、生活用水并未因此受到太多的节制。而在农村,不仅无水用于农业生产和抗旱,就是人畜饮用水也像油一样金贵。城乡用水的极大反差,反映出我国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进展缓慢,目前仍止步于城市“一元化”阶段,大部分农村被挡在供水体制之外,未能享受到“一体化”的惠泽。
水是生命之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今天,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一项造福城乡人民、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环境保护工程,更是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受地域环境和资金投入的制约,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尚为空白。今年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遭遇大旱,村民“泪水浇地”,可以说是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拷问,更是一次呼唤———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消除城乡用水差别,维护社会公平,显得尤为迫切。
笔者认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问题。但是,只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前,要抢抓“举国抗旱”的机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全面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要以国家政策推动、地方政府统筹为主,城市反哺农村、项目支撑、受益人口和单位投入为辅,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
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将大大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将促使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将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利当代,管长远,将大大提高农村抗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