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高家沟村不远的低坡上,一片郁郁葱葱的美人蕉格外醒目。美丽的风景下面,通过地下管网收集的村庄生活污水,由美人蕉发达的根系,分解其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这是当地政府正广泛推广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湖北省丹江口市环保局副局长魏庆九介绍说,污水自流到这一系统后,先经过调节池、沉沙池、厌氧池进行预处理,再由美人蕉、菖蒲等植物的根系分解污水中有害物质。这种“轻巧”的水污染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人口散居带来的污染威胁。
高家沟村地处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与此类似的人工湿地在水源地湖北境内达283个。为缓解中国北方多个省市的水资源短缺,中国当前正在加紧建设南水北调这个世界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
这项工程分为东线和中线,为确保水质能够达到调水要求,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划编制,需要重点进行水污染防治的中线水源地区域包括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的汉江流域,涉及河南、湖北、陕西三省的43个县市区,区域内人口为1500万人。
2006年,国务院13个部门和鄂豫陕三省确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始共同应对水源区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
环保部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为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在丹江口水库上游关停造纸、化工、制药、酿造、电镀、矿产加工等重污染企业1000多家。同时,中国还在这一区域投资60.9亿元,防治水质污染和防止水土流失,并先后建设污水处理厂18个,垃圾处理场9个,实施40个工业企业点源治理,完成697条小流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万平方公里。5年间,水源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0%左右,氨氮排放量减少11%左右。
截至2011年,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城镇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水量达到2.07亿立方米,较2007年增长2.57倍;设施运行负荷由2007年的64%提高到2011年75%,接近全国79%的全国平均水平。
在日前召开的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表示,虽然“十一五”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但从现状看,当前水质与规划目标还存在差距。
根据8月的水质监测结果,丹江口水库水质虽然稳定达到类,但在48个监测断面中,不达标断面仍有9个,占18.8%;此外,水源区农业人口有1000多万,化肥使用量每年增加1-2%。
大量农药化肥随雨水冲刷或水土流失进入河道水库,造成水库水体氮、磷含量居高不下。今年9月水库总氮含量指标再创新高,达到五类水质标准。
中国政府的调水原则是“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中线工程将于2014年实现向北方供水,如何确保清水北调变得越来越紧迫。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提出更高目标。2015年末,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类,直接入库的主要支流不低于类,入库河流全部达到水功能区目标;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63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0%以上。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质安全,“十二五”期间,十大类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于幼军表示,今后的重点是将针对不达标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尽快改善水质,确保实现一库清水送北京。
“这是当地政府正广泛推广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湖北省丹江口市环保局副局长魏庆九介绍说,污水自流到这一系统后,先经过调节池、沉沙池、厌氧池进行预处理,再由美人蕉、菖蒲等植物的根系分解污水中有害物质。这种“轻巧”的水污染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人口散居带来的污染威胁。
高家沟村地处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与此类似的人工湿地在水源地湖北境内达283个。为缓解中国北方多个省市的水资源短缺,中国当前正在加紧建设南水北调这个世界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
这项工程分为东线和中线,为确保水质能够达到调水要求,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划编制,需要重点进行水污染防治的中线水源地区域包括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的汉江流域,涉及河南、湖北、陕西三省的43个县市区,区域内人口为1500万人。
2006年,国务院13个部门和鄂豫陕三省确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始共同应对水源区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
环保部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为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在丹江口水库上游关停造纸、化工、制药、酿造、电镀、矿产加工等重污染企业1000多家。同时,中国还在这一区域投资60.9亿元,防治水质污染和防止水土流失,并先后建设污水处理厂18个,垃圾处理场9个,实施40个工业企业点源治理,完成697条小流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万平方公里。5年间,水源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0%左右,氨氮排放量减少11%左右。
截至2011年,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城镇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水量达到2.07亿立方米,较2007年增长2.57倍;设施运行负荷由2007年的64%提高到2011年75%,接近全国79%的全国平均水平。
在日前召开的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表示,虽然“十一五”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但从现状看,当前水质与规划目标还存在差距。
根据8月的水质监测结果,丹江口水库水质虽然稳定达到类,但在48个监测断面中,不达标断面仍有9个,占18.8%;此外,水源区农业人口有1000多万,化肥使用量每年增加1-2%。
大量农药化肥随雨水冲刷或水土流失进入河道水库,造成水库水体氮、磷含量居高不下。今年9月水库总氮含量指标再创新高,达到五类水质标准。
中国政府的调水原则是“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中线工程将于2014年实现向北方供水,如何确保清水北调变得越来越紧迫。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提出更高目标。2015年末,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类,直接入库的主要支流不低于类,入库河流全部达到水功能区目标;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63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0%以上。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质安全,“十二五”期间,十大类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于幼军表示,今后的重点是将针对不达标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尽快改善水质,确保实现一库清水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