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源市与东莞市共同签订了《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一年后这个让东莞市民充满期待,并在珠三角各城市引发热议的"新丰江水库管道直饮水工程"正式立项。然而几年过去,项目进度到底如何?东莞市民究竟能否优先喝上"万绿清泉"?在11日下午进行的东莞市水务局媒体集体采访会上,水务局局长张国平就万绿湖直饮水工程、"西水东调"工程以及供水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与媒体展开交流。其间,他向记者透露,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已经遭遇"流产"。
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已被专家否决
“没到水务局任职之前,曾看到类似的媒体报道,大家都很受鼓舞,我也很期待的。但是到任后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面对媒体记者对项目进度的追问,张国平解释说,省水利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调研、论证后均对项目持否定态度。调研结论虽然认同万绿湖水质明显优于东莞现有水源水质,对于东莞的水资源安全保障具有战略意义,但从远水合理利用的角度看,此项工程不符合行业发展技术要求,经济评估也不合理。结论指出,如此跨越千山万水进行远水调度,需要大面积覆盖第二套市政供水管网,工程耗费巨大却并不能涵盖城镇居民用水的全部范围,只是解决东莞的直饮水问题。“东莞的直饮水需求量是6000立方米/天,需求市场小但投资却是天文数字,工程难度也很大。而且有多少人愿意为直饮水买单还是未知数。”张国平向记者转述了专家们的疑虑。
省专家还指出,直饮水在管网内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12个小时,否则将造成微生物超标,而国内外城市的直饮水供水均缺乏成功经验。据了解,东莞曾有小区局部推行过直饮水计划,但均因管网污染难控制或成本过高等原因以失败告终。最后张国平坦言,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已经遭到专家们的一致否定,而东莞目前也还不具备直饮水供应到户的条件。“如果东莞及沿线都使用直饮水,不利于东江水的保护,东江很有可能会变成石马河。”张国平说
“西水东调”顺利 东莞年分配水量5亿立方
虽然万绿湖直饮水工程被搁浅,但更加重磅的"西水东调"工程却进展顺利。备受关注的"西水东调"工程,是推进珠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一项重大工程。工程从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甘竹滩~东海水道的西江取水,沿途经过二级加压泵站分水给番禺、南沙区后,通过隧洞在虎门大桥下游穿越狮子洋,经过虎门泵站加压,分别输水东莞市和深圳市,输水管干线总长约95km,工程总投资约236亿元。
耗费如此巨大的一个工程,能为东莞带来多少水资源呢?张国平告诉记者,西水东调的工程年调水量约20.7亿m3,初步规划分配给东莞市的水量约5亿立方米。为此,东莞除了需要分担80亿的工程投资以外,每年还需分摊约11个亿的工程水费。
张国平说,接下来东莞将尽快启动"西水东调"工程前期工作,深入研究工程线路方案,包括相关水厂及配套输配水管线工程合理布局、供水范围、供水能力调整等,协调处理好本工程与江库联网工程及原有水源工程之间的关系。"要把西水与我市江库联网并联、配套使用,与全市供水一张网结合起来。"
预计“西水东调”工程将计划“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目前只是初步方案,还没有设计方案,所以还要做很多工作,市民要喝西江水还没那么快,可能要到'十二五'末期。”张国平透露。
水价,势在必涨
“东莞水企快撑不下去了,低水价既不利于提高供水水质,也不利于帮助市民形成节水意识,最终会加重水环境污染”,当提到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水价问题时,张国平忍不住替东莞水企鸣不平,他认为市区水价偏低,提高水价势在必行。
张国平说,水务局只是一个业务主管部门,跟水企可没有利益关系,之所以支持提高水价,是因为东莞水企真的快撑不住了。他向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国家规定全国供水企业的平均利润率维持在8%-12%的保本微利状态,而东莞供水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却只有4%,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供水企业它始终是企业,是企业就要盈利,一直维持低水价,水企怎么活?"
市民不了解供水企的经营困难,不喜欢加价,但大家却对于水质的要求和期盼又很强烈。在"涨"与"不涨"的博弈之间,水务局既着急又无奈。张国平说,东莞的供水企业是自负盈亏的,政府财政并没有补贴。他认为,水企一直亏损,持续下去制水工艺就得不到提升,更不利于水企形成改善水质的积极性。"水价偏低背离价值规律,低水价不利于节水,浪费水习惯普遍存在,再度加重环境污染,最终受害的还是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