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热议山东地下水污染2个月之后,环保部、国土部、住建部和水利部四部门于4月26日联合发布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披露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了污染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了未来的工作目标。
根据《方案》,到2015年年底,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加快华北平原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城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到2020年年底,全面监控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科学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重点区域地下水水质有所改善;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和国际难题,目前来自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挑战很大。”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对本报介绍,希望国家在财政上予以支持,以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现状
根据国土部门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分区,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全部平原及河南、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平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共涉及21市207县(市、区),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山西省作为华北平原地下水重要补给区涉及8市48县(市、区)。因此,《方案》共涉及到29市。
《方案》指出,初步调查表明,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指标为汞、铬、镉、铅等,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以及山东省德州等城市周边及工矿企业周围;局部地区地下水有机物污染较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苯、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南部郊区,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城市周边,山东省济南地区-德州东部,河南省豫北平原等地区。
“这一调查结果主要来自国土部2006-2012年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该项目具体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这也是我们首次系统地评价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对本报介绍。
《方案》也分析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其中,海河流域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2010年,该流域废水排放量高达49.73亿吨,未达标的断面比例为60.6%,污染严重河流渠道、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不达标的再生水灌溉区等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显著。
同时,重点污染源排放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华北平原石油化工行业(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矿山开采及加工、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和填埋场、高尔夫球场等重点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点状、线状污染,部分中小型企业产生的废水未加处理通过渗井、渗坑违法向地下排放直接污染地下水。
在华北平原地下水的防治上,国家将采取分级治理的战略,将华北平原及其地下水重要补给区划分为30个地下水补水、径流和排水相对独立的污染防治单元,其中包括8个地下水污染治理单元(指地下水污染严重,并已对地下水饮用水源构成了严重威胁,迫切需要开展污染治理的单元)、16个地下水污染防控单元(指地下水污染相对不够严重,地下水饮用水源存在一定风险的单元)、6个地下水污染一般保护单元(指地下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地下水饮用水源环境比较安全的单元)。
其中,8个地下水污染治理单元具体包括,蓟运河冲洪积扇单元、蓟运河古河道带单元、潮白河古河道带单元、温榆河冲洪积扇单元、永定河冲洪积扇单元、滹沱河冲洪积扇单元、滏阳河冲洪积扇单元、内黄南-冠县-宁津古河道带单元。
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披露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了污染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了未来的工作目标。
根据《方案》,到2015年年底,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加快华北平原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城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到2020年年底,全面监控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科学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重点区域地下水水质有所改善;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和国际难题,目前来自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挑战很大。”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对本报介绍,希望国家在财政上予以支持,以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现状
根据国土部门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分区,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全部平原及河南、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平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共涉及21市207县(市、区),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山西省作为华北平原地下水重要补给区涉及8市48县(市、区)。因此,《方案》共涉及到29市。
《方案》指出,初步调查表明,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指标为汞、铬、镉、铅等,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以及山东省德州等城市周边及工矿企业周围;局部地区地下水有机物污染较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苯、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南部郊区,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城市周边,山东省济南地区-德州东部,河南省豫北平原等地区。
“这一调查结果主要来自国土部2006-2012年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该项目具体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这也是我们首次系统地评价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对本报介绍。
《方案》也分析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其中,海河流域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2010年,该流域废水排放量高达49.73亿吨,未达标的断面比例为60.6%,污染严重河流渠道、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不达标的再生水灌溉区等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显著。
同时,重点污染源排放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华北平原石油化工行业(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矿山开采及加工、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和填埋场、高尔夫球场等重点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点状、线状污染,部分中小型企业产生的废水未加处理通过渗井、渗坑违法向地下排放直接污染地下水。
在华北平原地下水的防治上,国家将采取分级治理的战略,将华北平原及其地下水重要补给区划分为30个地下水补水、径流和排水相对独立的污染防治单元,其中包括8个地下水污染治理单元(指地下水污染严重,并已对地下水饮用水源构成了严重威胁,迫切需要开展污染治理的单元)、16个地下水污染防控单元(指地下水污染相对不够严重,地下水饮用水源存在一定风险的单元)、6个地下水污染一般保护单元(指地下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地下水饮用水源环境比较安全的单元)。
其中,8个地下水污染治理单元具体包括,蓟运河冲洪积扇单元、蓟运河古河道带单元、潮白河古河道带单元、温榆河冲洪积扇单元、永定河冲洪积扇单元、滹沱河冲洪积扇单元、滏阳河冲洪积扇单元、内黄南-冠县-宁津古河道带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