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21世纪初期,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26.6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4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3,全国的1/6,城市周边河流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水问题成为制约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3年,西安市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向水利部申请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04年,水利部批准西安为全国首批第四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试点以来,西安市在转变用水观念上求突破,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上做文章,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在全面节水上找出路,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建、全方位节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
全社会共建 全方位节水
西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增强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目标,以节水型社会建设创新为主线,强化节水理念,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制度建设,实现人水和谐,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政府主导,强化考核,创新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体系
为了凸显政府推动作用,西安市委、市政府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全市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体系,将14大类、66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市级29个成员单位,明确规定完成任务时限要求,按级逐年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底进行统一考核。市人大、市政协不定期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工作,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各区县均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开展了规划编制、宣传教育、抓点示范等创建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配置,二水联调,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
试点以来,西安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精心做好优化配置文章。一是规划和建设了一批水源工程。先后投资近百亿元,建成并利用黑河供水系统对秦岭北麓石头河、沣河等7个峪口的地表水进行联合调度,使地表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30万立方米,保证了市区和近郊区县供水问题。二是开展了 “地下水保护行动”。在保证市区供水的基础上,启动了自来水管网覆盖区域的自备水源井封停工作。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封闭自备水源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的范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地下水保护行动”。截止到2010年6月底,全市累计封停自备水源井2000余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6亿立方米,实现了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向以地表水为主的转变,全市地下水位稳步回升,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灾害得到了有效遏制。三是积极开展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扶持引导城市雨水、再生水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全市的非常规水源利用工作已初见成效。
通过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等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使断流近20年的华清池一号温泉得到了复流,保护了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了区域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创新制度,调整结构,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一是建立健全了节水法规政策。试点期间,各级人大非常重视节水立法工作,省、市人大先后批准颁布了《西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西安市黑河引水系统保护条例》、《西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制定下发了涉及地下水管理、地热水保护等30余项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西安市节约用水规划》、《西安市雨水利用规划》等11部专业规划,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起到了有力保障作用。二是强化了价格调节机制。制定了《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五年规划》,形成了节约用水的经济调节机制。实行省上新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地下水由过去的0.08 元/立方米调整为0.5-3元/立方米,超采区另加收50%;污水处理费由0.16元/立方米调至0.8元/立方米;对自来水用水大户、自备井、地热井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节水的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为了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实施产业规划,采取政策措施,压缩印染、纺织、冶金、造纸、机械加工等高耗水行业。积极实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优质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主导产业。四是实行了水务一体化改革。为了提高涉水事务的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2009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取水、供水、排水、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务统一划归市水务局管理,并成立了西安水务集团,打破了多年来职能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和格局,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统筹兼顾,城乡并重,全面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
按照城乡统筹、工农并重的原则,不断丰富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在农业节水方面,西安作为水利部确定的全国农业节水示范市,从199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专项资金1000万元,同时吸引区县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1500万元,在广大农村,因地制宜地采用U型渠衬砌、管灌、喷滴灌、雨水集蓄利用等节水灌溉形式,每年新增改造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亩均用水定额下降3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1。在城市节水方面,按照典型带动、板块推进的原则,实现了各行业节水从点到面的跨越。在社区和公共场所推广红专社区节水文化模式,积极开展节水器具进万家活动,大力普及使用节水器具,提倡一水多用。
(五)多措并举,生态重构,建设水特色凸现的生态化城市
从综合治理河流入手,通过对流域的生态重建,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了用水效益相对较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实施“大水”工程。通过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建成了一批大型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浐灞河生态化堤防36公里,新增绿地近6700亩、水面8900亩。恢复再造了广运潭、曲江南湖、曲江流饮等历史文化景观。全面启动了渭河城市段22.2公里综合治理工程,为城市重心北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先后投资近20亿元,对皂河、漕运明渠、幸福渠、团结水库、太平河进行了综合治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但彻底解决了西安城市西北郊排水问题,还形成城市生态景观长廊,改善了城市综合环境品质。三是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市政府全面启动了污水处理项目,已建成8座,在建6座。以河流自然水体、城市处理后的中水、次质水,在浐灞河河道、浐灞三角洲、灞渭交汇处的河漫滩地带形成我国北方城市十分罕见的湿地生态景区25.3平方公里。四是实施引水进城。以“引沣进城”、“引大济河湖工程”为依托,先后将南山水系引至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团结水库等,变“八水”绕城为“八水”进城,重构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化城市新水系,生态水面周边区域成为居民生活的新选择和拉动经济的新亮点。
(六)整合资源,科研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上的引领作用
一是建立了节水管理信息系统。成立了水资源科研中心、水环境监测中心、旱情测报中心,初步建成了地下水位自动监测、山区雨量自动测报、农业节水灌溉信息等系统,建成了城市节水网。二是开展了节水技术攻关。市自来水公司投资3700万元建成工艺水回用系统,使水厂生产基本实现了“零排放”,每年可节约用水近900万立方米,不断创新冲洗工艺,推广了汽水冲洗法,大力推广管网测漏技术,城市管网平均漏损率已降至13.6%。三是建立了预付费收费系统。对新建井灌节水示范区,全面推广IC卡自动计费系统,通过先进的传输网络,建立了农业节水灌溉数据分析和旱情测报平台,收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四是开展节水技术创新研究。开展了城市最佳供水方案、节水灌溉技术、地下水回灌试验和水源地温空调试验、蒸气洗车、节水马桶等技术攻关研究。这些课题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七)宣传先行,公众参与,全面提高市民自觉节水意识
一是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在西安电视台制作公益性宣传短片,定期定时播出,在钟鼓楼广场电子屏幕播放节水型社会建设公益性公告,在平面媒体刊发节水型社会建设专版,开辟节水型社会建设专栏,普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知识。在城市主要道路出入口设立广告牌,在主要大街悬挂灯杆广告,广泛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二是通过考察交流宣传节水工作。先后接待了上海、昆明、洛阳等兄弟城市考察调研,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实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和成果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交流和共享。三是举办大型活动宣传节水工作。近年相继开展了节水环保进社区、保护母亲河行动、安全水进万家、节水夏令营等活动。2007年9月27日,全球水伙伴在西安市成功举办了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交流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2008年11月27~29日,西安市成功举办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得到水利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会议。2009年6月,由中央四部委联合组织的“节水中国行”采访报导组20余名国家级新闻媒体记者齐聚古城,开展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与节水”为主题的深入采访活动,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宣传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六年不懈努力 节水效果斐然
经过六年的积极探索和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西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活动得到了有效规范,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得到控制,用水效率明显提高,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从0.65提高到0.71,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由78%提高到82%,污水处理率达到70.62%,节水器具推广率由50%提高到85%,万元GDP用水量从试点前的187.18立方米降至2008年的77.8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59.28下降到66.25立方米。从2004年到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从946亿元增长到2190亿元,而用水总量却从17.72亿立方米下降到17.06亿立方米,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的目标,水资源逐渐由经济社会的制约因素向支撑因素转变。同时,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的城市生态水系骨架基本形成,整个城市充满了灵性和活力,市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全面达标 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今年4月27日~29日,水利部专家组对西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技术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十分全面,在水资源配置、转变用水方式、促进区域发展、制度建设、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政府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对缺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整体上完成了试点建设任务,达到了试点规划目标,建议水利部通过验收。
9月13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西安市、张家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会。验收委员会听取了我市(西安市,下同)试点工作汇报和专家组的评估意见,对我市的试点建设情况进行了质询,形成了验收意见。认为西安市在试点期间,能按照《西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及水利部批复文件要求,不断创新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体系,努力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全面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建设水特色凸现的生态化城市,充分发挥科技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上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全民自觉节水意识,在构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经验。与试点前相比,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环境明显改善,整体上完成了试点建设任务,达到了试点规划目标,同意通过验收。西安市水务局局长、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杨立代表市政府作了表态发言。杨局长首先感谢验收委员会和专家组对西安市的高度评价,表示“节水无终点,将按水利部的要求,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一是针对试点期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水平;二是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指导‘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三是落实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部水资源司领导陈明同志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西安市做为一个干旱缺水的北方特大城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力。希望西安能继续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发挥对区域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9月20日至21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上西安市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市政府副秘书长肖争光代表我市上台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