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余人,据2005年统计,有近7万余人存在不安全饮水隐患。区委、区政府精细调查、科学规划,五年中累计完成投资4000万元,解决了缺水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全区安全饮水状况堪忧
通川区每年4月至10月的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5.5%,尤以7月为最,高达15%,12月至次年3月是枯水期,降雨量仅占全年的9.7%,具有冬干春旱,伏旱严重,十年八旱的特点。1988、2000、2006年都曾发生特大旱灾。
受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制约,该区水系也不发达。境内水资源总量0.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027立方米,低于全国270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且区内无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各类水利工程蓄引提总水量仅为1.9亿立方米,径流拦蓄差,绝大部分水以洪水形式排除境外,每年到枯水期,无水可取。有的地方干旱时要到几公里以外去挑水,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有的甚至需要半夜去等水,达到了水贵如油的地步。
近几年,随着全区工农业发展规模提速,该区饮用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出现水质含氟高,污染严重、水量不足、用水不方便、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等诸多问题。
高海拔地区饮水不再难
面对问题,区委、区政府拿出破解难题的气魄和勇气,从2006年开始,将解决全区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纳入“惠民工程”。
该区先后出台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奖励政策,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地方财政挤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发动社会投一点、吸收业主开发等多种措施,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共计1000余万元,争取国家拉动内需资金895万元和地方配套资金175万元,按照“集中成片、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人口集中、水源充足的村落修建蓄水池、打井、建供水管网,建成集中安全饮水工程139处,优先解决了高海拔地区1.98万农民的饮水困难。
场镇缺水问题得到解决
“过去我们这里十年八旱,常常在田、塘、堰、河沟边找水吃,现在我们也过上了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蒲家镇朱仙社区居民李天全乐滋滋地说道。
除了高海拔地区,210国道沿线居民饮水安全也堪忧。蒲家曾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场镇,2006年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时,场镇断水达2个月之久。
2007年,市委、市政府将解决蒲家场镇饮水问题列入“十大惠民工程”。次年,通川区投资250万元从7.5公里外的谭家河水库埋设引水管道引水入场镇;2009年再次投入140万元,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絮凝斜管沉淀重力式处理工艺和二氧化氯消毒处理工艺及变频加压供水,改扩建了水厂,目前已投入运行,日供水能力可达1600吨,从根本上解决了蒲家场镇的饮水问题。
魏家场镇是新筹建的达州市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饮水安全曾一度制约该片区发展。通川区采用蒲家供水站的先进工艺,组织专业施工队伍,投资225万元,对罗江自来水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改扩建后的罗江供水站从州河取水经先进工艺处理后,经过管道直送魏家并直供罗江场镇,使两个场镇近1.5万人受益,也为下一步提高园区整体供水能力奠定了基础。
该区还计划总投资380万元,从三层岩水库引水,经先进工艺处理后通过供水管网直供东岳、双龙两场镇。目前工程已进入招投标程序,东岳、双龙场镇供水站改造预计今年完成。
该区还计划总投资380万元,从三层岩水库引水,经先进工艺处理后通过供水管网直供东岳、双龙两场镇。目前工程已进入招投标程序,东岳、双龙场镇供水站改造预计今年完成。
后记
从无水到有水,从苦水到甜水,从背水到自来水,通川区安全饮水工程走过了艰辛的五年。据统计,目前全区仍有4万余人没有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区委、政府决心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投入,建管并重,争取到2012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